【廣告】
佛山醒獅傳承會于2008年成立,本會成立至今龍獅表演范圍覆蓋全國各地,主要活動于珠三角港澳等地區(qū),更多次代表佛山市到國外進行交流。
獅子身上披著皮毛,形象威武雄壯。由二人合成的一只大獅子稱為“太獅”,一人扮成的小獅子稱為“少獅”。在表演上.武獅著重于武功,身手矯健,有跌撲、騰翻、跳躍。
登高、直立等等,并有滾繡球、過跳板、穿桌子、走梅花樁、盤橋探海等高難度動作。 “文獅”以文為主,其造型特點是大頭、凸額、鉤角,外殼是竹復結(jié)構(gòu),涂上五彩繽紛的圖案。獅子的形象十分可愛,有的前額裝上鏡子,眼睛安上玻璃球,顯得光彩奪目。 文獅著重于表情,動作細膩柔和穩(wěn)重,著重刻劃獅子溫馴可愛的神態(tài)和表現(xiàn)獅子的活潑。善于嬉戲的性格。要學習舞獅就要先習武,沒有扎實的武術(shù)功底,舞獅也是難以完成的。
舞獅是中國優(yōu)1秀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每逢佳節(jié)或隆重慶典,民間都以獅舞來助興。獅子舞在舊時稱'太平樂';清朝期間,文人義士多在字里行間表達反清復明句子,但多被清朝官吏所捉捕,而舞獅這項民間習俗色彩,由義士加插醒獅吃生菜,(采青)因生菜是青色,代表清朝,其意思是將清朝吃掉,使其滅亡。在豫北當?shù)厝怂渍Z稱:“玩獅”,至今在新鄉(xiāng)、焦作、安陽等地一直流傳。而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時更得到廣泛的發(fā)展。獅藝在當時已成為過年過節(jié)、行香走會中的必備節(jié)目。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舞獅的場地點村中的祠堂里。祠堂分上、中、下廳,上廳是他們扮演的場所,中廳、下廳站滿了黑漆漆的人。舞獅人先煞有介事地給祖祠的牌位上一炷香,然后搬來祠堂中間那張碩大的神龕,把一塊紅布鋪在上面。
高昂鏗鏘的鑼聲中,只見一個五大三粗的漢子持著獅子頭悄然躍上了神龕,雙手抱拳,說了一句客套的言語,然后頂著獅子頭初步扮演。時而上下翻躍,時而支配搖擺,長長的披風飄來飄去,神龕在吱吱作響,令人眼花繚亂。在中國,人們都比較講究“意頭”,店面開業(yè)都喜歡請舞獅隊前來助興一番,祈禱店面生意紅紅火火。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而舞獅的活動中寄托著民眾除害、求吉納福的夸姣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