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南陽中體詠春教育常年開設課程:詠春拳。包含:少兒常年班、青少年常年班、暑假 寒假特訓班、女子特訓班、武術興趣班、武術培訓班等科目。另開設成年人武術培訓班、武術教練員培訓班等多門武術課程。
尤其應注意的是,小念頭拳譜中的大多數動作自中線打出后,都是以圈手收拳回到胸側的,此時可以配合“輕出重收與輕呼重吸”的法門來鍛煉,日久自然會收到不可思議的效果。
“掌有三角”指的是手掌掌根內側、掌根外側與指尖這三個部位,它們均可以發(fā)力擊人,這是標指拳譜中“三擺指法”的應用法門.此處不多贅述。
膝臂練習
注意兩臂后伸上舉都要盡量加大幅度,兩膝下蹲要求全蹲。
兩臂側平舉時要盡量擴胸。
上體向體側屈肘不能前俯或后仰。
上體前俯時,兩手盡量挨地,兩膝挺直,后仰時盡量下腰。
注意扭轉髖關節(jié)時,頭眼的方向與轉體方向保持一致。
力是有形的,例如身材健碩,肌肉發(fā)達,力量自然比較大,勁是無形的,因為勁的重點不在于個別肌肉力量而注重全身各部分的整合及運用,懂得運勁的人身材未必健碩,但也可爆發(fā)出強而有力的攻擊。要提升力量,可以從兩個因素考慮,首先從質量方面考慮。西方運動思想以及一些外家武術,強調力是由肌肉和骨架發(fā)出的,為了要增強肌肉力量,多會做一些負重練習,這樣亦會令肌肉變大而增加身體質量,身體質變大了所發(fā)出的力亦會大增。但肌肉有主動肌、對抗肌、協(xié)調肌之分,負重練習住往只能局部鍛煉身體某部分的肌肉,例如手嘴的二頭肌或三頭肌,經局部肌肉的鍛煉后,該組肌肉強化了,而全身卻缺乏連貫性,力量未可全然釋放。例如手臂可打出100千克的力量,但自身的雙腳或手肘、手腕部分等只能承受50千克的力量,所以終能夠轉移到拳頭處并打向敵人的力便會少于100千克,部分力量甚至會損失干自身肌肉對抗的過程中。這樣看來,黐手練習以外,拳套的練習亦是不可或缺的,除了作招式練習,拳套亦作肌肉慣性及力量連貫性整合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