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是我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銅器,它原是一種打擊樂器,以后又渲化為和財富的象征。它為民族首領所獨占,被視之為一種珍貴的 重器 或禮器,因此也成為被祭祀的對象。自春秋戰(zhàn)國直至明清均有銅鼓,而以漢代制作得為精美,式樣多,是西南許多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族。依照銅鼓流行地區(qū)和式樣不同,可分為滇系和粵系兩大系統(tǒng)。因“蛙鳴即銅鼓(鼓)精”、“鼓聲宏者為上”,龜蛙能知天時,故視為神物。大體上滇系銅鼓體型較小,花紋大都用單弦分暈,暈圈構成大小寬窄的變化?;浵点~鼓體型高大,鼓面多有立體的青蛙浮雕。

銅鼓的裝飾花紋,常見以下幾種:太陽紋是銅鼓普遍的鼓面中心飾紋,它有兩種表現形式,滇系的太陽紋光芒呈長的銳角,而粵系的太陽紋光芒則細長如針。蛙紋是富特色的一種裝飾,均作立體浮雕狀,有四只、五只、六只不等。這些蛙有的全部面向鼓心,有的背向鼓心,有的向一個方向旋轉。有趣味的是疊蛙,也稱累蹲蛙,大蛙背上蹲小蛙,有多達三四層的。至于翔鷺紋、十二生肖、錢紋等,都與農業(yè)人生產有密切關系的自然現象和生物有關。鷺鳥紋:鳥頭有大的羽冠,作飛翔狀,姿態(tài)優(yōu)美。此外,還有舞蹈紋、競渡紋等。

銅鼓,公元前7世紀開始出現,一種流行于廣西、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等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打擊樂器。銅鼓全部銅鑄,一般的銅鼓鼓面直徑約五十公分,高約三十公分(個別的較大)。鼓腔中空,無底。兩側有銅環(huán)耳。鼓面和敲身都刻有精致的花紋。 銅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紋,分為八個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廣西北流出土一面銅鼓,高67.5、面徑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現今世界大的銅鼓。全國各地收藏的銅鼓已達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間還有200余面。所以,《廣州記》、《晉書》、《陳書》、《南史》說到的銅鼓都有廣西的銅鼓。中國是世界上發(fā)現銅鼓數量多、鑄造和使用銅鼓時代早、歷史長的地區(qū)。在古代,少數民族統(tǒng)治者,曾以占有銅鼓的多少,作為代表自己統(tǒng)治大小的象征。后流傳到東南亞地區(qū),如仰光,作用巨大。一般用于祭祀、樂器、召集、婚慶、節(jié)日等等。
上述幾個問題中,核心的問題是鼓壁太厚,其它不足皆因此而產生。但是,要將鼓壁降至傳世銅鼓的厚度,就必須在鑄造時將內外范之間的間隙減小,但這一來又會增加澆鑄中所產生的氣隔,給澆鑄帶來極大困難。據《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時期,許多“官私賈人”將“國之重寶”的銅錢偷運到兩廣地區(qū)賣給當地“夷人”(少數民族),夷人將銅錢熔化,用來鑄造銅鼓。2004年,該研究所又鑄造出兩面麻江型銅鼓,但壁厚依然如故,且聲音反不如一批銅鼓,說明這一問題確實是一大難題。
在這方面花費時間長、投入人力、資金多的,是廣西民族學院。1995年,廣西民族學院萬輔彬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與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在上海博物館用陶瓷型模試鑄出一面麻江型銅鼓,但不是很成功。之后,他們在廣西民族學院組建了我國一個銅鼓鑄造實驗室,繼續(xù)開展麻江型銅鼓鑄造試驗。東鄰宜豐縣,南接萬載縣,西界湖南省瀏陽市、平江縣,北連九江市修水縣。在后來長達三年多的時間里,他們投入大量的資金及人力,先后鑄造了十幾次,但僅鑄出兩面銅鼓,沒有完全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