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影響鏜軸垂直、水平方向直線度的因素
( 1) 鏜軸與空心軸的配合間隙。加工過程中,鏜軸外圓與空心軸內孔配磨后間隙過大,導致鏜軸直線度誤差加大; 空心軸外圓與軸承配磨后間隙過大,鏜軸垂直、水平方向直線度累積誤差加大。
( 2) 主軸軸承的預緊力。在機床使用多年后,軸承出現松動,軸承的預緊力變小,軸承游隙沒有完全消除,導致鏜軸的垂直、水平方向直線度誤差加大。
( 3) 立柱正、側方向與床身導軌面的垂直度。裝配過程中,立柱正、側方向與床身導軌面的垂直度超差,對鏜軸的垂直、水平方向直線度誤差有影響
( 4) 主軸箱與立柱的裝配精度。立柱導軌面與主軸箱在裝配時要求調整壓板與立柱導軌面間隙為0. 03 mm,如間隙太大,主軸箱產生傾斜,導致鏜軸垂直、水平方向直線度超差,
( 5) 機床使用時,經常重切削加工,多年后會使立柱導軌面與床身導軌面的平面度發(fā)生變化,主軸箱壓板與立柱導軌面間隙加大,導致鏜軸水平方向的直線度超差
鏜軸母線的直線度
( 1) 鏜軸與空心軸的配合間隙。鏜軸與空心軸的配合間隙為0. 007 ~ 0. 013 mm,在加工過程中應該保證。如檢查配合間隙超過0. 013 mm,需要更換新的鏜軸與空心軸相配,保證二者的配合要求,才能確保鏜軸母線的直線度要求。
在加工過程中,空心軸外圓與軸承內孔配合間隙應控制在技術要求范圍內,如出現配合間隙較大的,重新選配軸承或者重新配新的空心軸。
( 2) 主軸軸承的預緊力。檢查主軸軸承松緊,用力矩扳手上緊前、后螺母,消除游隙,保證鏜軸移動自如,如圖7 所示。所以說鏜孔機,維護它們的時候挖掘機鏜孔機,存放環(huán)境如何,我們要特別注意。如果螺母上得太緊,因前、后軸承都是錐度軸承,而且空心軸壁較薄,單面僅有15 mm,會使空心軸及鋼套變形,軸承發(fā)熱較快,造成鏜軸與空心軸產生過盈抱死,嚴重時不但影響機床正常使用,還會使鏜軸、空心軸成套報廢
1797年,英國人莫茲利創(chuàng)制成的車床由絲杠傳動刀架,能實現機動進給和車削螺紋,這是機床結構的一次重大變革。莫茲利也因此被稱為“英國機床工業(yè)”。19世紀,由于紡織、動力、交通運輸機械和生產的推動,各種類型的機床相繼出現。1817年,英國人羅伯茨創(chuàng)制龍門刨床;1818年美國人惠特尼(全名伊萊·惠特尼)制成臥式銑床;之所以沒有發(fā)生變形,除了鏜孔機留有一個很合理的焊縫之外,還與鏜孔機上面的箱型梁有關,當鏜孔機在工作的時候,外面的橋型結構可以讓機器更加穩(wěn)定,還可以防止細碎的金屬塊迸濺,讓焊接工作環(huán)境保持干凈整潔。1876年,美國制成外圓磨床;1835和1897年又先后發(fā)明滾齒機和插齒機。工業(yè)技術發(fā)展的中心,從十九世紀起就悄悄從英國移向美國。在把英國的技術聲望奪過去的人中,惠特尼堪稱佼佼者。惠特尼聰穎過人,具有遠見卓識,他研究出了作為大規(guī)模生產的可更換部件的系統(tǒng)。至今還很活躍的惠特尼工程公司,早在19世紀四十年代就研制成功了一種轉塔式六角車床。這種車床是隨著工件制做的復雜化和精細化而問世的,在這種車床中,裝有一個絞盤,各種需要的刀具都安裝在絞盤上,這樣,通過旋轉固定工具的轉塔,就可以把工具轉到所需的位置上。
1920年進入半自動化時期。在1920年以后的30年中,機械制造技術進入了半自動化時期,液壓和電氣元件在機床和其他機械上逐漸得到了應用。1938年,液壓系統(tǒng)和電磁控制不但促進了新型銑床的發(fā)明,而且在龍門刨床等機床上也推廣使用。30年代以后,行程開關——電磁閥系統(tǒng)幾乎用到各種機床的自動控制上了。自該產品推廣市場后越來越多的受到廣大用戶的好評并為客戶創(chuàng)造了可觀的利潤。
1950年進入自動化時期。第二次以后,由于數控和機床和自動線的出現,機床的發(fā)展開始進入了自動化時期。數控機床是在電子計算機發(fā)明之后,運用數字控制原理,將加工程序、要求和更換刀具的操作數碼和文字碼作為信息進行存貯,并按其發(fā)出的指令控制機床,按既定的要求進行加工的新式機床。只有兩者的平衡才能出現一臺好的鏜孔機,相信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鏜孔機的市場也將越來越大,越來越為消費者著想,越來越容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