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傳統(tǒng)的扎木聶,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馬子,和琴弦等部分組成。在琴皮上方的琴面上,開有一個彎月形出音孔{扎木聶卡,意為扎木聶的嘴}。琴桿細長而中空,正面向下將桿身挖空槽,桿壁厚度以1.5厘米為宜,其上再粘以紅木指板,表面不設品位。置木制橋空馬,張六條羊腸弦或絲弦。
從古到今,扎木聶一直保持古撲的造型,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西藏等地的專業(yè)音樂工作者,在傳統(tǒng)扎木聶的基礎上,為了擴大音域,曾對扎木聶的設弦數量和定弦方法進行了多次改革試驗。其間出現過四弦四音,五弦四音,五弦五音和六弦六音等多種嘗試。
鷹笛有兩種,一種是藏族鷹笛,就是今天要介紹的,另一種是塔吉克族鷹笛,這兩種都是由鷹的翅膀骨的,一般用于獨奏。藏族鷹笛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省的藏族地區(qū)。有春播、上山、下山等曲目。藏鷹笛又叫做“龜鈴”,它是藏族地區(qū)的一項傳統(tǒng)樂器,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悠久歷史。它的音色有很強的穿透力和力,但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已經很難見到真正的鷹笛。在藏民族的心目當中,鷹是神鳥。傳說中,鷹在生命的后時刻會沖著太陽飛去,直到化為灰燼。因此,在地面上很難見到它的尸骨。不過,偶爾因為氣候極端惡劣,雄鷹沒能飛過雪山而被凍死,人們才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上發(fā)現它們的尸骨。
“藏族扎木聶彈唱”是深受青海群眾喜愛的彈唱藝術
“藏族扎木聶彈唱”是深受青海群眾喜愛的彈唱藝術。在19世紀—20世紀中期,流傳區(qū)域曾覆蓋了海南藏族自治州以及青海湖環(huán)湖地區(qū),目前主要流行于海南州所屬的共和、同德、興海、貴南、貴德五縣。扎木聶民間彈唱的主要曲目有《格薩爾王出征》《格薩爾降魔》《賽馬稱王》,也可即興彈唱,內容多為對家鄉(xiāng)的贊美,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復弦定音法
這種復弦定音法,我們還可以在中國的其他少數民族樂器中見到。比如新疆維吾爾族的郎諾歌謠四Rewab(其弦制為主奏弦兩弦一音g-g,演奏弦兩弦一音d-d)、北疆的五弦Tanbur(主奏弦兩弦一音G-G,伴奏弦三弦二音d-G-G)、六弦Rabab(主奏弦兩弦一音?f1-?f1,伴奏弦四弦三音d2?g?c1?c1),還有藏族的六弦扎木聶實際上亦為三組復弦,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