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北獅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善良與靈巧,翻滾跳躍,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齊合一,加上充京鈸,京鑼,京鼓等音樂節(jié)拍,按樂聲起舞,引者舞持球翻騰滾鶴,表現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獅起舞,而舞獅頭者除跟隨持球武士各卜種動作而配合演出各種舞姿外,還必須給舞獅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獅尾者亦必須留意獅頭動向,頭則尾亦動,頭定則尾亦定,跳躍翻滾,緊密跟深圳舞獅隨,使能頭尾舞姿調協,融成一體,方上稱舞技。它不斷傳承且經過時代的洗練,逐漸演化既富含文化傳統又富含時代精神的文化特色。
舞獅訓練方法:
<1>、行禮步:從基本步站立姿式開始,以左為例,兩腳用力蹬地向上躍起,在中線落地,重點在右腿,成左虛步;右虛步與左虛步相同,方向相反
<2>、兩移步:從基本步站立姿式開始,上體不動,左右腳的交替前移約一腳掌
<3>、大四平步:兩腳左右開立寬于肩,兩腿彎曲,兩大腿成水平,上體正直,收腹挺胸。
<4>、弓步:右腿大小腿彎曲,大腿成水平,上體正對前方,成前躬后箭形
<5>、開合步:從基本步站立姿式開始,兩腳蹬地,兩腿向左右分開寬于肩,兩腳蹬地兩腿并攏完成動作的過程,上體保持基本姿式
<6>、鏟步(仆步):左腿大小腿彎曲,全蹲,重點在左腿,右腿向右側前伸,大小腿成一直線,腳掌往里扣,左與右動作協同,方向相反
<7>、麒麟步:從基本步站立姿式開始,重芯移至左腳,右腿經左腿前向左一步,左右腿交叉,兩腿彎曲,重芯在兩腿,右與左相同,動作相反
<8>、跪步:從基本步站立姿式開始:左腿大小腿彎曲約90度,右大腿彎曲小于90度,右膝關節(jié)和右腳指著地,上體稍前傾,重芯在右腳,右與左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9>、虛步:左腿彎曲,重芯在左腿,右腿大小腿微曲,腳尖前點,左與右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10>、吊步:在虛步的基礎上,提起右腿,支撐腿微曲,右大腿在體前成水平,膝關節(jié)放松,小腿自然下垂,腳尖繃直,左與右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11>、小跑步:從基本步站立姿式開始,腳跟提起,前腳掌著地,左右腳的交替小跑前移
<12>、插步:從基本步站立姿式開始,重芯移至左腳,右腳提起從左腿的左前方向插,左右腿成交叉,右插步與左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13>、躍步:從基本步站立姿式開始,下蹲用力蹬地,向左右上方躍起,下地后還原。
<14>、探步:從虛步開始,右腿提起,右大腿成水平,以右膝關節(jié)為軸,小腿前伸,腳尖前點,左與右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15>、金雞獨立步:右腿提起,大腿成水平,大小腿彎曲小于90度,腳尖繃直,上體稍前傾,左與右動作相同,方向相反。承繼數千年炎黃文化底蘊,借鑒東方文化文明的精髓,本團覆蓋整個廣東地區(qū)的舞獅演出活動,提供專業(yè)水平的表演服務。
舞獅訓練方法
<16>、跳步(小跳步):兩腿用力蹬地,向前方跳起,騰空的同時稍向左轉,兩腳落地在側向馬步
<1>、鑼捶握法:以大拇指與食指為主握,其余三指為輔握,握于鼓捶后段三分之一位置,并距離鼓捶尾端約2厘米。
<2>、站立姿式:大開立步、四平步、大開立步要領與鼓站立相同,但還可前后開立、四平步、弓步,但還可前后開立、四平步、弓步與鼓同,身體稍直,眼望鼓或獅
<3>、收按尾音:前按、后按、力度
前按:當鑼捶擊在鑼中心點時,與大拇指、食指握住鑼捶的同時,其余三指自然張開按于鑼面不讓鑼音散。
后按:當鑼捶擊在鑼中心點時,另一手五指自然張開按在鑼的后面不讓鑼音散
力度:以手腕部帶動拇指與食指部位用力為主,也有以小肩或大肩部位用力,力度大小應隨鼓音輕、重、緩、急等節(jié)奏予以配合。
跋的擊打(要領)方
<1>、握跋的方法 爪握法:以五只手指作虎爪形握跋頂蓋部位,而手腕根部位盡量不貼跋背
<2>、站立姿式:大開立步、四平步、弓步
<3>、收放音、收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