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蝕劑的英文專業(yè)名稱:anti-corrosive.corrosion inhibitor。也可以稱為腐蝕。它的用量很小(0.1%~1%),但效果顯著。主要用于中性介質(zhì)(鍋爐用水、循環(huán)冷卻水)、酸性介質(zhì)(除鍋垢的鹽酸,電鍍前鍍件除銹用的酸浸溶液)和氣體介質(zhì)(氣相緩蝕劑)。緩蝕效率愈大,抑制腐蝕的效果愈好。有時較低劑量的幾種不同類緩蝕劑配合使用可獲得較好的緩蝕效果,這種作用稱為協(xié)同效應;相反地,若不同類型緩蝕劑共同使用時反而降低各自的緩蝕效率,則稱為拮抗效應。緩蝕劑可按作用機理或保護被膜特性進行分類。
但是,鉬酸鹽等應用成本高;亞不宜作敞開式循環(huán)冷卻水系統(tǒng)的緩蝕劑,除非有殺生劑有效在控制住能使它分解失效的微生物;硅酸鹽緩蝕效果差(由于成膜時間長,有時,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較完整的膜,需2~3個星期),而且,一旦有垢產(chǎn)生,就很難去掉;鋅鹽中的鋅與鉻一樣,也是重金屬,也對水體中的生物造成威脅。因此,人們對含磷量較少的有機緩蝕劑的開發(fā)和應用,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進而導致了“全有機配方”水處理劑的上市。不過,迄今為止,在緩蝕劑的開發(fā)和應用上,還沒有出現(xiàn)像過去由使用聚磷酸鹽轉(zhuǎn)為使用鉻酸鹽,或由使用鉻酸鹽復轉(zhuǎn)為使用聚磷酸鹽那樣的突破性的進展。用“全有機配方”緩蝕劑,水的腐蝕條件不能太苛刻,否則,必須以無機緩蝕劑予以補救。
陰極型緩蝕劑例如酸式碳酸鈣、聚磷鹽、硫酸鋅、離子、銻離子等,它們能增加陰極極化,使腐蝕電勢負移。通常,陰極型緩蝕劑的陽離子移向金屬表面,通過電化學或化學反應在金屬表面形成沉淀保護膜,抑制陰極過程速率(例如使氫的超電勢大大增加),從而起緩蝕作用。這類緩蝕劑在用量不足時不會加速腐蝕,故又有“安全緩蝕劑”之稱。
混合型緩蝕劑例如含氮、含硫和既含氮又含硫的有機化合物、等,它們對陰極過程和陽極過程同時起抑制作用。這時腐蝕電勢變化不大,但腐蝕電流卻減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