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偏光顯微鏡在裝置上的要求
(1)光源:采用單色光,因為光的速度,折射率和干涉現象由于波長的不同而有差異。一般鏡檢可使用普通光。
(2)目鏡:要帶有十字線的目鏡。
(3)聚光鏡:為了取得平行偏光,應使用能推出上透鏡的搖出式聚光鏡。
(4)起偏鏡:要求偏振方向為東西方向,可以任意旋轉90°以上。
(5)檢偏鏡:要求偏振方向為南北方向,可以任意角度旋轉,需附刻度游標,以方便檢測與定量分析。
(6)伯特蘭透鏡(勃氏鏡):是把物體所有造成的初級相放大為次級相的輔助透鏡。它可保證用目鏡來觀察在物鏡后焦平面中形成的平涉圖與偏光圖(黑十字),而且還可用于調節(jié)顯微鏡的孔徑光闌時使用,尤其是在高倍物鏡時,由于物視場小,使用勃氏鏡可以用目鏡觀察而充滿整個視場。
(7)波長片(或稱為波片、試板、補色器、補償器等):將已知的非均質晶體磨制成一定厚度的定向薄片,標定其光程差與快、慢光方向,根據補色原理測定物質光學性質與鑒定物質類型,波長片可分為以下幾種:
①固定光程差補色器
a.1/4λ波片(云母試板):光程差為鈉光(589nm)或綠光(546nm)的1/4波長,在正交偏光下處于45°位置時呈現一級灰的干涉色。
b.λ波片(石膏試板):光程差為鈉光(589nm)或綠光(546nm)的1個波長,在正交偏光下處于45°位置時呈現一級紅的干涉色。
上述波長片的快、慢光方向可以在插板上標識,一般快光方向平行插板方向,慢光方向垂直插板方向。
②可變光程差補色器
a.石英楔子(Quarzkeil/Quartz):是將無色透明的石英晶體平行于光軸切制成楔形薄片而形成,厚度一般為0~0.2mm,慢光方向常用γ或N表示,插入過程中會呈現出一至四級的干涉色,由暗灰色至黃色變化。
b.貝瑞克補色器(Break Compensator):是一種繞軸旋轉變化而進行光程差測定的補色器,于1913年成功試制后,現已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偏光顯微鏡在檢驗淀粉中的應用以及主要用途
如果在實驗室中檢驗淀粉我們都知道可以用碘液染色來確定,但是采用偏光顯微鏡的話,只要切一小片馬鈴薯,然后涂抹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水,在低倍的情況下觀察,如果沒有染色就是一般的顆粒,除了可以鑒別淀粉粒,還應用于其他很多的行業(yè),比如還可以鑒別纖維、染色體、紡錘絲、淀粉粒、細胞壁以及細胞質與組織中是否含有晶體等,所以現在偏光顯微鏡的涉及非常廣泛。
偏光顯微鏡對那些只要是具有雙折射性的物質就會分辨的很清楚,有些可以用染色法解決,有些就只能靠偏光顯微鏡來幫忙,而且在地質、礦產、冶金等部門和相關高等院校常用的實驗儀器。偏光顯微鏡配置有石膏λ、云母λ/4試片、石英楔子和移動尺等附件還可用于化工化纖、半導體工業(yè)以及藥品檢驗等領域。
偏光顯微鏡的照明設備可分為以下兩種
??1. 透射式照明 ??透射式照明法分中心照明和斜射照明兩種形式: ??(1) 中心照明:這是的透射式照明法,其特點是照明光束的中軸與偏光顯微鏡的光軸同在一條直線上。它又分為“臨界照明”和“柯勒照明”兩種。 ??A. 臨界照明(Critical illumination):這是普通的照明法。這種照明的特點是光源經聚光鏡后成像在被檢物體上,光束狹而強,這是它的優(yōu)點。 ??B. 柯勒照明:柯勒是十九世紀末蔡司廠的工程師,為了留念他在光學領域的突出貢獻,后人把他發(fā)明的二次成像叫做柯勒照明. 柯勒照明克服了臨界照明的缺陷,是研究用偏光顯微鏡中的理想照明法。這中照明法不僅調查效果佳,并且是成功地進行顯微照相所有必要的一種照明法。光源的燈絲經聚光鏡及可變視場光闌后,燈絲像次落在聚光鏡孔徑的平面處,聚光鏡又將該處的后焦點平面處構成第2次的燈絲像。這樣在被檢物體的平面處沒有燈絲像的構成,不影響調查。此外照明變得均勻。調查時,可改動聚光鏡孔徑光闌的巨細,使光源充溢不同物鏡的入射光瞳,而使聚光鏡的數值孔徑與物鏡的數值孔徑匹配。一起聚光鏡又將視場光闌成像在被檢物體的平面處,改動視場光闌的巨細可控制照明范圍。此外,這種照明的熱焦點不在被檢物體的平面處,即使長時間的照明,也不致損害被檢物體。2004年蔡司公司又在傳統柯勒式照明基礎上推出了帶有反光碗的全系統復消色差照明技能,消除照明色差,增強光的還原性,從而進步分辨率,一起照明均勻而光效高。 ??(2) 斜射照明:這種照明光束的中軸與偏光顯微鏡的光軸不在一向線上,而是與光軸構成必定的角度斜照在物體上,因而成斜射照明。相襯顯微術和暗視野顯微術就是斜射照明。 ??2. 反射式照明 ??這種照明的光束來自物體的上方經過物鏡后射到被檢物體上,這樣物鏡又起著聚光鏡的效果。這種照明法是適用于非通明物體,如金屬,礦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