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分享幾種種漢服常見布料及優(yōu)缺點
很多同袍買漢服都只看設(shè)計不看面料,結(jié)果買回去穿著不舒服便再也不想穿了,面料對于漢服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僅僅是只關(guān)注價格和設(shè)計,好的面料能給人帶來舒適的穿著體驗,漢服是一件衣服,不能單純的為了穿上好看而犧牲掉穿著的舒適度,面料好看的衣服整體也會很好看,一件衣服高等,通常是因為它的面料高等。價格和舒適是成正比的,貴的料子自然會比便宜的料子舒服。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常用來做漢服的布料吧。
雪紡:雪紡是目前制作漢服面料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特點是飄逸輕盈,垂墜感好,不易皺,適合做夏天的衣物,缺點是薄透,舒適度一般,有些劣質(zhì)雪紡夏天容易悶汗。價格非常便宜。
錦絲皺:錦絲皺表面沒有雪紡那么光滑,有紋理,手感比雪紡較粗糙,比雪紡更輕,更飄逸,垂感沒有雪紡那么好,價格也很便宜。
棉:提花棉,人棉,竹節(jié)棉都屬于棉,純棉布料非常柔軟親膚,適合做貼身衣服,夏天吸汗不悶熱,透氣性好,價格便宜,缺點是易皺,不好打理。平價布料中很舒適的料子,適合做貼身衣服,夏季衣服,打底衣服。
麻:麻料比棉料更硬挺,有骨架,手感比棉料稍微粗糙,面料紋理清晰,夏天穿非常清涼,缺點是容易抽絲,容易有褶皺,越穿越貼身。還有棉麻布料,有棉也有麻,保留了自己的優(yōu)點,也解決了各自的缺點,這類布料穿起來也非常舒服。
天絲:有天絲棉,天絲麻,天絲雪紡等種類,手感柔軟舒適,比較親膚,布料偏薄,一般會透,比純棉布料稍微硬挺,有骨架,比棉抗皺性更好。
絲麻:絲麻面料薄軟,成分是桑蠶絲加麻,比真絲多加了麻,所以會比真絲硬挺有骨架些,適合做夏天外衣。單層很透,需要加內(nèi)襯,抗皺性比真絲好,但是也易皺,需要細(xì)心呵護(hù)。
怎么選擇正統(tǒng)的漢服
漢服,嚴(yán)格意義說起來并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它承載的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
下面說一下漢服的特點,以便大家能分辨出哪些是符合形制的漢服。
其實好多古裝影視劇和舞臺演出服,外形感覺和漢服相似,但是形制并不正統(tǒng),不能算作漢服。一些網(wǎng)店賣家也會打著漢服的旗號賣影樓裝,這時候我們就要擦亮眼,不要上當(dāng)。漢服講究做工嚴(yán)謹(jǐn),看上去比較莊重,一般都是用繩結(jié)來固定衣服,不會顯露人的曲線。影樓裝比較花哨,還會專門凸顯人體曲線。為了方便穿著,還會使用松緊帶、拉鏈等。
還有一種介于漢服和影樓裝之間的衣服,就是漢元素,因為比較適合日裝穿著,尤為受歡迎。漢元素也會保留漢服的一些基本原則,比如交領(lǐng)右衽、系帶等,但是又不拘泥于漢服的制式,因此并不屬于漢服。
關(guān)于形制,漢服的用料多少,布料材質(zhì)都有嚴(yán)格的講究,而影樓裝沒有形制的要求,想怎么設(shè)計就怎么設(shè)計。比如齊胸襦裙一般都是搭配大袖衫,影樓裝都是混搭。中縫是漢服中間垂直的縫合線,后中縫一定得有。影樓裝是人選衣,漢服是衣配人。什么樣的身形選擇什么樣的影樓裝,但是漢服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煩惱,漢服都是系帶的,可以調(diào)整松緊,不論胖瘦都能穿的上。
帶你了解明制漢服
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據(jù)漢族的傳統(tǒng),“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
中后期更出現(xiàn)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lǐng),以及于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shù)款式和特征流傳至今。近代至現(xiàn)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飾影響。
明制漢服特點
以前襟的紐扣作為主要系結(jié)物之一體系漢族傳統(tǒng)
漢服主要特點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lǐng)也從宋代的對領(lǐng)蛻變成以圓領(lǐng)為主
明代補服。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lǐng)窄袖,身長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lǐng)”。
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fā)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xì)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shù)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