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珠期間,我們一邊仔細觀察,一邊向正在抄紙的白族紙工們學習,經(jīng)過兩天的考察, 我們整理出龍珠的竹紙制造工序如下??嘀褫^粗一點,但質(zhì)量也比較好,適于制造紅青梅紙及包裹紙,造紙所用的竹,產(chǎn)于鶴慶馬耳山(西山)及東山一帶,全部是野生。浸泡———加石灰———蒸煮———洗滌———二次蒸煮———加堿———去堿———二次浸泡——— 舂碓———加藥———撈紙———炕干———裁齊制造工序1) 浸泡 把砍伐來的竹料浸泡在水池中,浸泡時間為春季和夏季30 天,冬季40 天。2) 加石灰 把竹料捆成約30 - 40CM 的一束,涂上石灰漿,堆放15 至20 天,進行半熟 料堆集發(fā)酵。3) 蒸煮 竹捆和石灰一起放入木制的蒸煮鍋中,加清水,燃火蒸煮,鍋中的溫度保持100 ℃左右,約蒸煮8 - 9 天,使竹料堿化。4) 洗滌 蒸煮后從鍋中取出竹料,在水池中用清水洗滌,一天內(nèi)洗完。5) 二次蒸煮 竹料洗滌后,第二次裝入蒸煮鍋中,加清水蒸煮。





值得指出的是,1986年甘肅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葬中更出土西漢初文帝、景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繪有地圖的麻紙,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世界shang早的植物纖維紙。河南造的紙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原料,這種紙供京城人使用,產(chǎn)地十分廣泛。1990年冬在教煌甜水井西漢郵驛遺址中發(fā)掘出三十多張麻紙,其中三張紙上寫有文字。這些事實有力地說明了,早在公元前二世紀,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已經(jīng)發(fā)明了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紙已經(jīng)可以用于書寫。
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我國各地tui廣以后,紙就成了和縑帛、簡 牘的有力的競爭者。4)去灰大水池中用清水反復搓洗,把不干凈的黃色外皮洗去,并除去大部分石灰,放入缸中,加滿清水浸泡一天,用棍棒攪拌清洗后,把水放出,再換新水浸泡一天,如此反復達10余次,共20天之久,此時料中的石灰已完全洗去。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已經(jīng)基本取代了帛、簡而成為我國唯yi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公元三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在設備方面,繼承了西漢的抄紙技術,出現(xiàn)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術上,加強了堿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zhì)量,出現(xiàn)了色紙、涂布紙、填料紙等加工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