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雷峰塔原建造在雷峰上,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凈慈寺前。雷峰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起,林木蔥郁。雷峰塔相傳為吳越王為慶黃妃得子而建的,故初名“黃妃塔”。但民間因塔在雷峰,均呼之為雷峰塔。塔原共七層,重檐飛棟,窗戶洞達,十分壯觀?!胺ㄩT寺合十[3]”由臺灣建筑設(shè)計大師李祖原策劃設(shè)計,呈雙手合十狀,塔高一百四十八米,合十舍利塔[4]相當于五十層樓高,中間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寶塔型建筑,舍利塔前面有一條長達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兩旁用花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
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標志性景點,舊時雷峰塔與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對,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譽,西湖上亦呈現(xiàn)出“一湖映雙塔,南北相對峙”的美景。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橫空,別有一番景色,故被稱為“雷峰夕照”。至明嘉靖年間,塔外部樓廊被倭寇燒毀。塔基磚被信者盜,致使塔于1924年9月25日傾圮。清人許承祖曾作詩云:“黃妃古塔勢穹窿,蒼翠藤蘿兀倚空。奇景那知緣劫火,弧峰斜映夕陽紅。后來塔身逐漸變?yōu)槎鄬釉煨?,于公元三至四世紀,即有三層塔身出現(xiàn),其后更有五層、七層、九層、十三層、十五層、十七層,乃至三十七層等重層結(jié)構(gòu)?!崩追逅顾?,不僅作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成了空名,而且“南山之景全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
天成寺塔又稱天成寺塔,為天津市重點保護單位,位于天津城北薊縣盤山天城寺大殿西側(cè)。始建于唐,遼天慶年間重修,明末又作修葺,為盤山大的古代建筑。
該塔通高22.63米。塔為八角密檐13層建筑,每個檐角懸掛銅鐸,風吹聲響悅耳。塔基以花崗巖須彌座和3層磚雕仰蓮組成,塔身有仿木磚雕,通體飾淺黃色。1980年修葺添配銅鐸和塔剎。塔基以花崗石須彌座和三層磚雕仰覆蓮花構(gòu)成。塔身南面開矩形門,內(nèi)置佛龕;塔剎是指佛塔頂部的裝飾,塔剎位于塔的處,是“冠表全塔”和塔上最為顯著的標記。東、西、北三面設(shè)磚雕假門;四側(cè)面浮雕假窗。其上置斗拱,轉(zhuǎn)角柱頭單抄單昂五鋪作、柱間補間斗拱出斜拱,均為仿木磚雕。上承高大的13層密檐,磚疊砌法,出檐逐層遞收。塔身及出檐外沿,均微向內(nèi)幽頁,造型秀麗、端莊。塔通體飾淡黃色,與天成寺、翠屏峰交相輝
據(jù)《魏書·釋老志》記載,漢明帝時傳入洛陽,并于西門外建白馬寺。明帝死后,葬于西北的顯節(jié)陵,內(nèi)建一印度式塔,這是典籍中記載的我國早的佛塔。塔初入中國初期,具有明顯的印度式或受印度影響的東南亞佛塔造型風格,但很快就與中國的建筑結(jié)合起來,特別是與中國早有的木構(gòu)的樓、臺或石闕等高層建筑結(jié)合起來,充分體現(xiàn)出了民族趣味。據(jù)說塔建于隋仁壽二年(602),岳麓山這座塔就是其中之一,五代時被毀,民國初年,麓山寺僧尋得遺址將塔復(f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