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語文”究竟是什么?
作為中、小學的一門功課,這個名稱有它的來歷。這里做一點簡要的介紹和說明。
清朝末年廢科舉、興“新學”之后,這門功課被叫作“國文”;教的是文言文,中學、小學都讀文言,作文也寫文言。五四運動發(fā)起了白話文學、白話文和國語(相當于現(xiàn)在說的普通話)運動。在這個運動的推動下,20年代初,小學“國文”改稱“國語”,側重白話文,提倡教學內(nèi)容要接近兒童的實際語言(尤其是在低年級);中學仍稱“國文”,讀和寫仍然側重文言文,但是也加進去一些白話文(尤其在初中,所以有的時候初中也稱“國語”)。這種辦法一直實行到解放前夕。在革命根據(jù)地,中學雖然也還讀一些文言文,但是側重白話文,作文主要寫白話文;至于這門功課,仍舊沿用“國文”這個名稱,直到解放。
當然,預習時,千萬別忘了研讀每課前的“預習提示”和“閱讀提示”?!邦A習提示”主要是針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一些啟發(fā)性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不要求回答,同時提出一些字詞,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去理解和掌握。預習可以使同學們嘗到學習的快樂,上課時,老師提問,同學們也能對答如流了。
強記,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進行記憶。有些課程基本概念不記不行,如語文中的音形義、外語中的單詞等。理解了的要背誦,暫時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記憶,并在使用中重新鞏固記憶。
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寫。
所謂作文就是讓真摯的思想感情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不要給與過多的約束和限制,不要給予太多的標準,不能把大人自以為是更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強加在他們頭上,需要的是寬容。忠于自己的心靈和生活,是打開作文大門的一把鑰匙。
要多用短句子,多用白話,多用具體事例,少用概括性句子,多采用描述性語言。做人要直,作文要曲。
素材積累。
引導和促使孩子通過觀察、調(diào)查、訪談、上網(wǎng)、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讓孩子多體驗生活。
寫作成功秘訣在于寫熟悉的事,寫具體的事,寫感動自己的事,寫自己喜歡的事,寫自己體驗嘗試實踐過的事。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多讀名家之言,多欣賞名篇做積累是根本。
作文素材積累途徑概括為以下三點:觀察,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