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科普完上面這些知識點,接下來就是具體的方案。
平時南方人買羽絨服更看重的是它的樣式和設計,而北方人肯定還要兼顧它的抗寒性。如果是南方人,平時日常穿,只需要保暖不需要抗寒,那么就選蓬松度600左右,含絨量60% ,充絨量130g 的基礎款即可。
如果是北方人,或者是常去滑雪場玩的,需要更加抗寒的人。那么就要選蓬松度700左右,含絨量80% ,充絨量在250g左右的款式。
對于羽絨服來說,保暖的功能主要就是通過羽絨蓬松起來的厚度來積蓄空氣。由于羽絨是星朵狀結構,而且每一根絨絲都是由許多鱗片疊加而成,每個鱗片又都是中空的,在這些微小的孔隙中,飽含著大量的靜止空氣。并且羽絨服面料又能夠隔絕空氣流動,能更有效地減少體表的高溫空氣和外界空氣之間進行對流交換。
所以羽絨服的保暖能力,主要就體現(xiàn)在羽絨蓬松后能積蓄多少厚度的空氣以及外層對冷空氣的隔絕能力。
羽絨服的誕生就是出于原始和本能的人類生存需求。
比較被廣泛接受的一種說法是,1936年,美國人Eddie Bauer發(fā)明了件名為“Skyliner”的羽絨服。
令他萌明羽絨服念頭的,卻是一段頗為驚險的經(jīng)歷,他在1935年冬季中旬與朋友進行外出之旅時,險些因為體溫過低而喪生。
劫后余生,他決定發(fā)明一件極度保暖的衣物。他將羽絨包裹在絎縫之間,并于1940年申請了專利,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也常常穿著的“面包塊”。
因其的保暖性,受到了當時美軍士兵的喜愛,也奠定了羽絨服實用主義至上的基調。
羽絨服各個參數(shù)所代表的含義:羽絨服的填充物通常是鵝絨,鴨絨或兩者的結合。鵝絨相比鴨絨更大、更輕、更蓬松,不易產(chǎn)生味道,也更保暖。白鴨絨和灰鴨絨保暖程度旗鼓相當,只不過由于灰鴨數(shù)量大于白鴨,所以白鴨絨相對成本更高。如果不是有戶外運動的需求,一般來說,日常穿著可選擇蓬松度在450-500左右。蓬松度也側面反映了填充物的質量。填充的羽絨質量越好,蓬松度就越高。
同樣的保暖程度,一件蓬松度更高的羽絨服更輕,也更容易壓縮攜帶。
充絨量指的是羽絨的克數(shù),如果你追求輕便款,選擇150g充絨量以下即可。
含絨量指的是羽絨占全部填充物的百分比,比充絨量更具說服力。一件含絨量高的羽絨服,鉆絨問題也會相應減少。
另外,關于開頭提到的那個問題:羽絨服不丟干洗店也不丟洗衣機,到底要怎么洗?
答案是:手洗,并在洗后輕輕擠出水分并曬干。怕潮的羽絨服不宜多洗,局部污漬可以采用羽絨服專用清潔劑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