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生產的同步化通過“后工序領取”這樣的方法來實現。后工序只在需要的時間到前工序領取所需的加工品;前工序中按照被領取的數量和品種進行生產。這樣,制造工序的后一道即總裝配線成為生產的出發(fā)點,生產計劃只下達給總裝配線,以裝配為起點,在需要的時候,向前工序領取必要的加工品,而前工序提供該加工品后,為了補充生產被領走的量,必向再前道工序領取物料,這樣把各個工序都連接起來,實現同步化生產,也帶來人員配置上的不同作法:彈性配置作業(yè)人數。降低勞動費用是降低成本的一個重要方面,達到這一目的的方法是“少人化”,關鍵在于能否將生產量減少了的生產線上的作業(yè)人員數減下來。
具體方法是實施獨特的設備布置,以便能夠在需求減少時,將作業(yè)所減少的工時集中起來,以整頓削減人員。但這從作業(yè)人員的角度來看,意味著標準作業(yè)中的作業(yè)內容、范圍、作業(yè)組合以及作業(yè)順序等的一系列變更。因此為了適應這種變更,作業(yè)人員必須是具有多種技能的“多面手”。
泛系成本管理方法:多元化成本對象。傳統(tǒng)作業(yè)成本管理法把產品成本作為的成本對象。在泛系作業(yè)成本管理體系里, 成本對象分有形的和無形的兩類。有形的成本對象包括:產品、銷售地區(qū)或顧客供應商、資金、售后服務等。而無形的成本對象包括:質量、效率、人力資源、風險等,其中質量成本和效率成本被定義為管理不善成本。作業(yè)為中間成本對象,每個成本對象都與其相關管理領域的成本效益績效評估聯系,產品成本代表產品的純生產成本。
作業(yè)成本法與目標成本法結合運用。過程與結果相得益彰。我國很多企業(yè)在引入精益成本管理思想之初, 大多認為所謂精益成本管理就是把價值鏈中每個節(jié)點的成本控制在低,因此非常重視過程管理,片面地認為良好的“過程管理”必然導致良好的“結果管理”。這個觀點忽視了關鍵一點:不同的過程之間存在相互矛盾的關系。也就是說,一個過程的成本降低是以另外過程的成本增加為代價的。
驅動機制任何活動都會產生額外的工作負擔,精益改善活動也不例外。每個人都有惰性,而且很多改善活動都能給參與者帶來直接的好處的.那么我們如何使每一個相關人員都能夠積極地參加進來呢?這里有以下兩個方法。
一是外部動力——獎勵:對提出改善機會并山精益改善小組認可的員工給與一次性獎勵:對每一個提出改善方案的小組或者個人給與一般獎勵;每月對當月完成的所有改善方案進行評比。選擇其中一部分給公司帶來收益的項目,對提出該改善方案的小組或者個人給與獎勵:每年對當年所有的項目進行評比,選出若干杰出項目,給予高獎勵。
二是內部動力——改進的壓力從公司的一把手開始,就要給每一層的下屬制定明確的考核指標.其中就要包括各方面的統(tǒng)計指標的改善目標,例如某個指標當年要提高多少個百分點。層層分解,逐步落實,這樣一線人員才會更積極地尋找改進的機會,支持各種改善活動。
人性化管理推進精益改善活動中,人性化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人才足公司創(chuàng)造財富的根本。要讓每個員工認識到,改善的目的不是為了提高每個人的工作負擔,而是為了消除浪費,使每個人同樣的負荷下,可以完成更多的有價值的活動。
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進行充分的溝通,讓改善項目的每一個相關人員,認識到原來的做法帶來了怎樣的浪費,現在要怎么做才能夠消除這種浪費。特別是上下級之間要經常進行交流.建立相互信賴的關系.并尊重對方的意見建議。只要上下級、部門問共同參與改善活動,就容易相互理解,并使每個參與者在改善活動中充分認識劍自己的作用。
1. 沒有充分營造企業(yè)的危機意識
企業(yè)在精益變革之前需要為整個組織尋找變革的動力,在精益變革的一開始就塑造充分的危機感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充分調動每個人的能量,但要通過建立危機意識來讓員工產生逃離舒適區(qū)的動力
也絕非易事,需要很好的設計和策劃,例如張瑞敏的大錘砸冰箱就是一個很好的策劃。
2. 沒有充分獲得團隊的支持資源
領導的參與帶動與鼓勵是佳的省力杠桿,要撬動整個組織的變革,缺少這個事半功倍的杠桿精益變革的實施會舉步維艱。
3. 缺少一個清晰的目標狀態(tài)
很多企業(yè)在進行精益轉型是缺乏清晰的愿景,只向企業(yè)內部宣布的目標的KPI,其實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有很多內容是KPI所描述不了的,所在這里我們必須引入目標狀態(tài)這樣一個概念,例如單件流
,拉動生產,在工廠內可以聽莫扎特的音樂等這些都是目標狀態(tài),讓這個目標狀態(tài)去引導我們每個人及每個團隊每一天每一處每一點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