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伏天到來時,知了猴開始從地下往外鉆。傍晚是知了猴集體出洞的時候,放眼望去,地上全是圓溜溜的小洞,這都是知了猴爬出來后留下的洞穴。摳知了猴需要火眼金睛,還需要一定的技巧。彎著腰沿著樹底轉(zhuǎn)圈,尋找類似螞蟻窩大小的洞口,然后拿手里的小細木棍朝著洞口戳。若是洞口越來越大,內(nèi)心免不了竊喜,忙蹲下身來,伸出食指小心地去摳。當感覺手指有異樣時,順勢一勾,一個肉嘟嘟的知了猴就被抓了出來。覺手指有異樣時,順勢一勾,一個肉嘟嘟的知了猴就被抓了出來。
有的洞穴太深,用手指摳不出來,就找一根粗點的木棍伸進洞口,知了猴就會順著木棍慢慢爬上來。也常常會被知了猴夾住手指,疼得呲牙咧嘴,哇哇直叫,卻樂此不疲。有的知了猴太精,不肯上鉤,我就用鏟子挖開洞穴,把躲在里面的知了猴逮個正著。
我常在清晨起床后,拿個布袋去樹林里尋找知了猴蛻下來的皮,中醫(yī)名叫“”,是一只只琥珀色半透明的空殼。是一味中藥材把它們撿回家,積攢起來賣給收購站,能換回塊兒八毛的零花錢。
捉知了的手段多種多樣,常見的是粘知了。粘知了需要用到面筋,那時候用的面筋都是自己做的。我們偷偷抓一把母親磨好的小麥面粉,先用水揉成面團,然后再用少許水一遍遍地沖洗,直到洗出又嫩又粘的面筋來。有時候我還會直接抓一把麥粒放進嘴里,不停地咀嚼,把面水咽下,直到嚼成面筋。
一個夏天可以捉到很多知了猴。雖然村里也有人家設點收購,但是自己捉的知了猴是舍不得賣掉的,捉它大多是被其美味所吸引,舍不得賣掉自然就要吃掉。吃知了猴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的。因其是樹根營養(yǎng)而活,即使油炸之后吃到嘴里還是有股淡淡樹汁味道,有人不喜,但愛吃者卻恰恰喜歡這味道。因是昆蟲,雖有憨態(tài)但長相怪異,也是女孩子們從小避之唯恐不及的。 吃知了猴不是油炸就是油煎,油炸的酥脆干香,一口一個,連爪帶皮嚼個稀碎,很是過癮。油炸費油,炸的時候少,非得攢到一定數(shù)量,用細鹽和花椒腌了才能出一盤。煎與炸不同,不費油,也不費事,晚飯之前撿它三五個多了十幾個,炒菜時借點油就煎出來了。
晚上的樹林里總是很熱鬧,勞累了一天的人們,趁著捉知了猴的休閑時間拉拉家常,樹林里手電光束變來變?nèi)?,也有不小心照到人身上的,哈哈一笑?哎呀嬸子,是你啊,怎么樣,照了幾只了?"幾只幾只了,互問互答,一陣陣歡聲笑語,捉知了猴更多的是樂趣,不是收獲多少。照知了猴,我是不太擅長的,因為會有過多的注意力放在腳下。大人們對于照知了猴很有心得,交錯的手電光束有點像燈光舞場,照知了猴也是需要技巧的,樹干一定要從上照到下,而且每一面都要照到,因為知了猴不一定爬到了樹干的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