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征,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yuǎn),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韓國、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征。
曲裾是華夏衣冠體系中深衣的一種。深衣根據(jù)衣裾繞襟與否可分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長,加長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經(jīng)過背后再繞至前襟,然后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這一狀況可能就是古籍資料提到的“續(xù)衽鉤邊”?!榜拧笔且陆?。“續(xù)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應(yīng)該是形容繞襟的樣式。
曲裾出現(xiàn),與漢族衣冠起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guān),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hù)就符合理并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fā)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zhàn)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xiàn)出“喇叭花”的樣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來越少,曲裾作為女子衣裝保留的時間相對長一些。直到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興,曲裾深衣自然也幾乎銷聲匿跡。后來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則是襦裙。
介紹曲裾漢服圖紙的設(shè)計方法以及裁剪注意
方法是比較符合古制的裁剪方式,就是上衣與繞曲分開裁剪的分體裁剪方式。此種裁剪方式要求面料幅寬夠?qū)挕?/span>倘若受幅寬限制,并且不在乎多縫合幾道縫的話,可以采用拼接式裁剪。此種裁剪方式基本不受幅寬影響,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面料幅寬都可以使用此方法裁剪,包括較窄的緞子面料。缺點(diǎn)是需要縫合的部分較多,對于手工縫合的人來說很麻煩。此方法裁剪,雖然不符合古制,但其成衣效果是一樣的,不過可能很多追求復(fù)古的朋友不喜歡罷了…
拼接式裁剪方式,在此就此種裁剪方式做詳細(xì)說明。
這種方式裁剪,較好先裁剪主體的三大片,1#、2#、3#。
裁剪2、3#時,可以將兩塊同尺寸的面料對放后一起裁剪,方法是兩塊料子面對面或者里對里疊放鋪平,先裁剪出一樣的兩塊形狀,再分別修改,2#左片去掉打點(diǎn)的部分,3#右片去掉畫斜線的部分。如果希望做出的曲裾下擺呈人字形,則先統(tǒng)一將兩片的斜線部分裁掉,再修改2#左片,去掉打點(diǎn)的部分。這樣裁剪的好處就是可以避免裁錯左右,分別修改前,可以將料子披在身上比畫好左右再下剪刀,不會弄反了。
之后,再裁剪4#和5#片,分別為一個梯形和一個三角形。裁剪時注意標(biāo)明了a和b的兩條邊,長度一定要一樣才行??p合起來之后,再緣上衣緣,就大功告成了,衣緣的寬度較好不小于兩寸,太窄了會不夠美觀。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圖中注明“半腰圍”的三條線,一定要尺寸相似,3#、4#、5#的裙子部分,是基于同一個尺寸的梯形分別剪掉一部分之后的產(chǎn)物,否則曲裾穿好以后,會出現(xiàn)不平整的現(xiàn)象,感覺怪異。
漢服何一種裁剪方式,都可以根據(jù)面料情況以及個人愛好進(jìn)行調(diào)整。比如遇窄幅寬面料時,還可以繼續(xù)分割裁剪,比如袖子單獨(dú)的裁剪后與主體拼接。
關(guān)于曲裾到底如何纏繞的問題。在此提供曲裾穿著以后的視覺效果圖,以及纏繞方式分解圖,如果感覺仍然不夠明白,可以將后面所貼的裁剪圖畫在紙張上,剪下來粘貼成一件成衣的樣子,按照纏繞順序演練,就能理解了。(以下描述中,有任何令你感覺迷惑處均可使用剪紙樣的方式來協(xié)助理解。
曲裾基本無須系帶固定,因為曲裾外面都要扎腰帶,腰帶系的略微緊一點(diǎn),就可很好的固定曲裾。但是,有些面料軟滑的很,隨著身體的運(yùn)動,會出現(xiàn)衣服走樣的情況,特別是繞曲部分會松散。這個時候,可以在穿好曲裾未系腰帶前,以小別針固定繞曲部分的尖頭位置,再扎腰帶以遮擋別針,就可以保證穿多久怎么動都不會散了。
其次是排料問題。
倘若追求漢服“天衣無縫”的效果,盡可能的減少縫的存在,可以采用背縫式裁剪,此種成衣效果,僅后背正中有一條明顯的縫。此種裁剪方式的缺點(diǎn)是要求面料幅寬較寬,裁剪時需要的操作空間較大,若面料分里外面,需要仔細(xì)考慮左右后再下剪刀,否則容易左衽。優(yōu)點(diǎn)是需要縫紉的接頭較少,對于手工縫合來說較為省時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