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銅鐘鑄造廠銅鐘鑄造廠
銅鐘外形四類闡述
銅鐘三種類別的闡述:唐代的“平直形”鐘口銅鐘;唐宋期間“錢波形”鐘口銅鐘;明清期間“喇叭形”鐘口銅鐘。而在明清期間出土的銅鐘,鐘壁在鐘口的方向都往外擴,因此,呈現出來的鐘口為“喇叭形”。
銅鐘的種類:銅鐘分為“特鐘”和“編鐘”兩種。特鐘可以單獨懸掛在架子上。編鐘是按照大小順序依次懸掛在一個架子上。而編鐘的大小和高低音有關系,有的是十六個為一組。
銅鐘的外形:銅鐘的外形有兩種,一種是帶高的筒形紐,銅鐘的下口兩端突出如月牙形;另一種是銅鐘上端的紐是扁的,有的紐的形狀是伏獸形,銅鐘下口是平的。
產品售后服務承諾及有關說明
1、對產品售后服務在規(guī)定質保期內屬本公司制造、安裝質量問題,公司負責維修或退換。
2、我公司提供維保,期間內因產品質量出現問題由我公司負責維修調試。
3、由于顧客使用不當等原因造成的產品損壞,由公司當事銷售人員與顧客簽訂維修合同,根據維修合同,技術維修組負責如期完成維修任務。
4、除質保期內的售后服務外,本公司同時負責質保期后的設備維修工作,但其售后服務費用由需方承擔。
那為什么先秦之后的編鐘再也不能實現“一鐘雙音”?通過對不同編鐘的對比,研究人員發(fā)現原來“一鐘雙音”的秘密在于其編鐘的結構,也就是筒瓦型。筒瓦型的結構使得編鐘發(fā)聲時有兩種震動方式。樂師在敲擊鐘不同部位時,樂音交叉?zhèn)鞑?,也就發(fā)出了兩種不同的樂音。宋徽宗的大晟鐘和乾隆的金編鐘,鐘體變成了圓形,自然也就再沒有出現 “一鐘雙音” 的奇跡。鄭和銅鐘又稱三清寶殿銅鐘,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航行順利,遠洋成功,受命下“西洋”的延平人王景弘與鄭和商議在延平鑄銅鐘一口。
鄭和(1371——1435)明朝航海家,本姓馬,小字三保,昆陽(云南晉寧)人,回族,明初入宮為宦官,侍奉燕,后升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時稱三寶太監(jiān)。明成祖朱棣即位,謀與四鄰通好,以廣交流,遂于永樂三年(1405年)遣鄭和率舟師通使“西洋”。鐘鈕為雙龍柄,鐘肩表面浮印十二組云氣如意紋,腹中部以云水波浪紋為母題,還鑄有銘文、八卦、云雷等字紋產品售后服務承諾及有關說明1、對產品售后服務在規(guī)定質保期內屬本公司制造、安裝質量問題,公司負責維修或退換。鄭和前后7次奉使,歷時28年,先后到達東南亞、印度半島、阿拉伯、東非30多國,促進了中國與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創(chuàng)造了世界航海史的壯舉.
明宣德六年(1431)鄭和60歲,復命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鄭和銅鐘又稱三清寶殿銅鐘,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航行順利,遠洋成功,受命下“西洋”的延平人王景弘與鄭和商議在延平鑄銅鐘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