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3從波爾加實驗到波爾加現(xiàn)象
20多年后,這場從出生就開始的實驗,逐漸看出了分曉。實踐證明,經(jīng)過嚴格訓練的波爾加三姐妹,都在棋壇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姐妹仨自出道以來,頻繁參加男子比賽,并屢屢奪冠。
大女兒蘇珊·拉斯洛在童年時,就是匈牙利國際象棋有史以來有名的神童。1996年,蘇珊·波爾加打入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國軍賽,成為國際象棋有史以來第八位女子世界。
10歲時就參加了匈牙利成人國際象棋比賽,并且成為國家大師;11歲贏得男子比賽的;12歲獲得捷克斯洛伐克公開賽的第四名;15歲拿到了男子國際大師的標準分;17歲獲得了參加男子世界賽區(qū)際賽的資格。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
二女兒索菲亞在7歲時就獲得了匈牙利11歲組的男子,9歲時奪得了14歲組的男子世界。
在三位女兒中,成績?yōu)槌錾漠攲傩∨畠褐斓咸?,她被公認為20世紀至21世紀初世界強的女棋手,并在1992年2月被國際棋聯(lián)授予“國際象棋大師”的稱號,成為年輕的國際象棋大師。
不僅如此,朱迪特的國際象棋等級分從1989年至2014年宣布退役期間,持續(xù)排名女子世界首位長達25年,并入選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波爾加三姐妹被英國衛(wèi)報報道
圖片來源:衛(wèi)報
“波爾加實驗”前后堅持了差不多30年。如今波爾加家已經(jīng)安居樂業(yè),他們通過多年的奮斗,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大姐蘇珊1994年和以色列電腦工程師雅各布·舒茲曼結(jié)婚,定居紐約。1997年蘇珊和丈夫合作撰寫了她的傳記《游戲中的皇后》,并開辦“蘇珊·波爾加國際象棋中心”,在美國普及國際象棋。她表示自己也要生三個小孩,繼續(xù)父親的教育實驗。
??蘇珊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
二女兒索菲亞在1999年嫁給一位以色列、國際象棋大師約納·科薩什維里,在婚后入讀特拉維夫大學,逐漸淡出棋壇。
朱迪在2000年結(jié)婚,婚后仍然活躍在棋壇上,下棋永遠是她的樂趣。
近兩年來她的棋風有所改變,在凌厲中多了一點穩(wěn)健,令棋壇高手更難對付。同時,她也在積極推動國際象棋教育事業(yè),在匈牙利大力推進國際象棋進學校,目前已經(jīng)有了一套成熟的教育體系。
十個理由,讓你學習國際象棋!來學國際象棋吧!
國際象棋是一種歷史悠久,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普及、擁有眾多愛好者的棋類游戲;同時也是融科學、文化、藝術(shù)和競技為一體的智力體育項目。
1.國際象棋與實用
你可能不會在生活中用到“馬象殺王",就像你不會在生活中用到110米跨欄一樣。但你每天都要進行無數(shù)的“判斷”與“選擇”。國際象棋恰恰是訓練你如何進行判斷與選擇,并且在你做得對的時候用贏棋來獎勵你,在你做得不對的時候用輸棋來懲罰你。
2.國際象棋與天賦
如果你個子不高,你可能不適合打籃球;如果你個子高了,你可能不適合練體操;如果你爸媽身材不好,你可能不適合跳芭蕾;如果你家里不夠有錢,你可能不適合學高爾夫。但是任何人都可以學國際象棋。
3.國際象棋與花錢
一臺鋼琴需要一萬元,其檔次對大師來說仍是不屑一顧的。而一副國際象棋只要幾十元,在大師的手中完全可以下出大師的棋。
4.國際象棋與創(chuàng)造
你可能學了二十年樂器但一直在演奏別人的作品,但你從剛開始下的每一盤棋都是你自己獨特的作品!
5.國際象棋與人生
優(yōu)勢下如何進取,困境中如何固守,平穩(wěn)時如何控制局面,絕境下如何放手一搏……國際象棋與人生相通。
6.國際象棋與信息時代
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個人爭奪一本《九陰真經(jīng)》,那是過去的事了。全世界國際象棋高手每周的對局都可以從互聯(lián)網(wǎng)免費獲取,家用電腦上裝的國際象棋軟件已經(jīng)能達到大師水平。信息時代,每個人都有條件成為大師。
7.國際象棋與心理健康
你可能從小就錦衣玉食,沒吃過苦,但你不可能永遠不輸棋。在挫折中成長,也就鍛煉了承受挫折的能力。
8.國際象棋與天才
幾歲小孩可能打贏泰森,但幾歲小孩完全有可能下贏卡斯帕羅夫。
9.國際象棋與訓練
你不能在家里打網(wǎng)球、游泳,但你可以在家里下國際象棋。你不能在晚上或中午彈鋼琴吹小號,但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下國際象棋。
10.國際象棋與傷病
拉小提琴會使你左耳聽力受損,高臺跳水會損傷你的視力;拳擊會使你過早得老年病;但下棋可使你益智呀!
聲明:本文轉(zhuǎn)自映美杯中國國際象棋聯(lián)賽微信公眾號,版權(quán)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若涉及版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孩子喜歡競爭怎么了?盡量去贏有錯嗎?
寫在前面幸福,就是做喜歡的事兒,如果孩子本性喜歡競爭,我們又何必刻意強調(diào)“看淡得失”,孩子很單純,喜歡什么就做什么,一切都是本性使然,很多時候,較勁兒的是我們,得失之苦樂,要來就來,該走自然會走,強qiang逼bi自己看淡,反而倒不淡定了。大姐蘇珊1994年和以色列電腦工程師雅各布·舒茲曼結(jié)婚,定居紐約。
幼兒園小朋友的獎狀特別多。跳舞唱歌有獎,連吃飯也有獎。我女兒就得過“吃飯棒棒獎”,獎狀拿回家那個開心樣:婆婆!爺爺!你們看,這是我得的獎狀哦!媽媽,你有沒有得過獎狀啊?
自從得了這個獎,她在學校的吃飯速度就越來越快了,總是搶在同學前面第di一yi個吃完,然后端著空碗到老師面前要獎狀去。我覺得不對勁啊,這樣下去,腸胃怎么受得了。就給她做思想工作,先把吃得快對身體有害的道理講了一堆,再把不能和別人爭,要按自己節(jié)奏來的道理講了一堆。因此,培養(yǎng)天才的過程,從他們的童年時代或青少年時代早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后,語長的問:“寶貝,現(xiàn)在你覺得身體健康重要還是拿獎狀重要?。? ” 然而,女兒字正腔圓、義正言辭地回答:拿獎狀重要!再說個有趣的事。
話說我一個朋友的兒子喜歡sticker(俗稱斯蒂克,幼兒園老師用來獎勵小朋友的一種貼紙),每天都致力于得sticker,喝水吃飯洗手都要爭取得sticker,要是哪天沒得,就會不開心。
這個狀況讓朋友有點憂慮,都說不能在孩子太小的時候強調(diào)競爭,這會讓孩子過度在乎結(jié)果,受外界影響大,削弱了其內(nèi)在力量的發(fā)展。為了讓孩子能夠“淡泊名利”些,她想了個辦法,在淘寶店上買了一大版sticker給兒子:“你看,媽媽花十元錢給你買了這么多sticker!”滿以為兒子會喜出望外,沒想到,這小男孩崩潰了,哭得稀里嘩啦,覺得自己之前為得到sticker而付出的努力全都白搭了。制定目標后,還需要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例如每個月或每一周,和孩子一起分析要達到的目標,自己需要怎么做。
這兩件事讓我忍不住思考:對孩子來說,童年的首要任務(wù)并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nèi)積累,我們應(yīng)該盡力引導孩子減少對外部得失的計較。可在生活實踐中,小朋友們卻不怎么買賬,就像我給女兒講完道理她卻依然會義無反顧地選擇拿獎狀,就像我朋友想用一堆sticker削弱兒子對獎勵的在乎度卻適得其反一樣。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孩子只會有兩種反應(yīng),首先:我每一步都是錯的,我是不是不會下棋。對理解力有限卻榮譽感爆棚的低齡段小朋友來說,“看淡得失”的價值觀顯然不那么容易貫徹,怎么看都有點兒不接地氣。
其實,競爭本就是人的天性。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達爾文在深入研究物種進化過程后得出的經(jīng)典結(jié)論,物種進化就是一個競爭和淘汰的過程。
長頸鹿的進化就是典型的競爭結(jié)果,長頸鹿的祖先其實并不都是長頸,還有很大部分是短頸,在食物充沛的時候,這兩種長頸鹿都能生存下來,但是當青草缺乏時期,長頸的長頸鹿能夠吃生長在高處的葉子,在競爭中成為贏家從而存活下來,而短頸的長頸鹿則因為夠不到高處的樹葉而餓死,漸漸的,長頸鹿的頸就都是長的了。在送孩子到棋班或者帶孩子去比賽的時候,完全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充充電,很多培訓班都陳列有相關(guān)的書籍、畫冊或者雜志。
還有獅豹等很多生物也都是在競爭中得以進化,演變出更強大的能力。競爭可謂無處不在,并讓生物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人也是一樣,一開始就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競爭中,競爭這個重要的活力因子,促進了整個人類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低齡段孩子不過是將競爭這種天性發(fā)揮得更明顯。
蒙特利爾大學Daniel Paquette等人制定了一份含17個項目的學前兒童競爭性問卷量表,這份量表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3-6歲是兒童競爭性發(fā)展的一個關(guān)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競爭意識日益強大,他們不斷地和他人參照、不斷地更改“參照體系”,不斷地用比較來評價別人和自己。??約翰·華生圖片來源:Youtube在這些人獲得成功的早期,非常重要的共性就在于保持興趣和動機的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孩子的競爭意識顯得更赤chi裸luo裸luo,甚至有點“殘酷”。我們可以看到,就連抱在手里的小嬰兒看見自己喜歡的玩具,也會很自然的用盡全力與人爭搶。再大一些的孩子,發(fā)生矛盾的起因90%都是源自競爭。但是在哭過以后,老師會幫助孩子復(fù)盤,尋找失敗的原因,老師和家長也會對孩子進行鼓勵,而孩子自身也會進行反思。我家姑娘學會爬就得益于競爭,爸爸和她一起比賽,為了得第di一yi名她可勁地往前爬,很快就熟練掌握了爬行技能。在孩子的這個年齡段里,競爭是本能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說這么多,我并不是要用它們來表明競爭是無比正確的,而是覺得應(yīng)該鼓勵孩子競爭,而是想由此提出一個新的思考角度:或許,正是因為競爭是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我們在貫徹“看淡得失” 價值觀時才那么艱難。在電影《摔跤吧爸爸》中,這部根據(jù)真實事件改變的故事,也有如出一轍的“波爾加實驗”情節(jié)。我們不如順應(yīng)孩子天性,巧妙運用競爭,讓他們在競爭中得到更好的成長。
基于這個新的思考角度,我改變了自己對待競爭的態(tài)度,不再給女兒貫徹“看淡得失”觀,而是在她樂于競爭、渴望得到榮譽時,順著她的心意,引導她盡力而為。
前段時間,女兒參加了一個兒童跳蚤市場的主題活動,就是讓孩子們在一個固定地點擺攤賣東西,后會評選出“z佳jia小老板”。換以前,我可能就是在家搜羅點孩子的書和舊玩具,隨便做個廣告牌也就差不多了,娛樂為主嘛,開心就好。1996年,蘇珊·波爾加打入國際象棋女子世界國軍賽,成為國際象棋有史以來第八位女子世界??墒牵⒆硬⒉贿@么看,她就是想得“z 佳jia小老板”獎。(這個階段的孩子幾乎都和我家姑娘一樣,渴望成為焦點)現(xiàn)在,我改變了方式,既然想得到,我們就盡全力去得到!
我引導她一起分析擺攤的地點:一個市郊的公園。那么,人們在公園里散步時會想要買點兒什么呢?她也開動小腦筋開始思考。正值冬季,如果有一杯熱乎乎香噴噴的奶茶或咖啡,再來一些搭配熱飲的手作小餅干,相信大家都不會拒絕啊。接著,我們就按這個思路制定出了詳細的擺攤計劃,還用心做了廣告牌。當日,小朋友們的攤位一溜兒擺開,我一瞧,賣的幾乎都是書和小玩具,看來和我之前想法一樣的家長可不少呢。行人們饒有興致地停下觀看,卻少有掏錢的,我旁邊的媽媽鼓勵兒子:“寶貝,你想要叔叔買你的東西,就要給人家介紹你的東西啊。每日發(fā)布海內(nèi)外前沿資訊,這里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為你展現(xiàn)真實的海外生活?!庇谑牵∧泻⒐钠鹩職庾叩街心昴凶由磉?,說:“叔叔,你要買什么東西嗎?我這里有魔法圣斗士的書,還有陀螺,還有樂高積木……”中年男子覺得男孩可愛,夸道:“小朋友真棒!”可后什么都沒買。逛公園的時候買書和玩具干嘛呢,還得拿在手中,多不方便啊。受挫的小男孩撅起嘴,一臉沮喪。
這時候,我們的現(xiàn)沖咖啡、奶茶還有精心烤制的小點心成了焦點,女兒是忙得不亦樂乎啊,不用招呼,好多人都主動過來買。結(jié)果,女兒如愿以償,得到了“z 佳jia小老板”獎,我看到滿滿的自信和成就感都快從她的臉上溢出來了。
我想,在這個過程中,女兒至少明白:想得到?jīng)]什么不好,只是如果你想得到,就得拼盡全力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我想,就算后她沒得到“z 佳jia小老板”獎,我也不需要安慰她別在乎,好玩就行了。我會告訴她,下一次更努力,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這件事讓我更加體會到:孩子都渴望聽到掌聲,卻不懂得如何取得勝利。與其毫無準備,在競爭失敗后安慰孩子做個路邊鼓掌的人,還不如引導孩子充分準備直面競爭贏取榮譽!
其實,競爭能給孩子帶來好多東西。我在幼兒園門口接女兒時,常常會聽到小朋友嘰嘰喳喳地“邀功請賞”:“媽媽,今天跑步我得了第di一yi名!爸爸,今天班上我的積木堆得z 好!……”孩子們把每個小游戲都當成了一較高下的比賽,競爭給他們帶來了動力。有時輸了免不了傷心,競爭也給孩子們帶來了如何面對失敗的學習機會。用這樣的態(tài)度去學棋,去待棋和愛棋,我們的這一段“棋緣”才會更加地有收獲有意義。那為什么當孩子積極參與競爭時,我們卻會擔心呢?
我們擔心孩子很累很受傷,擔心競爭會給他帶來負fu 面mian影響,希望他重在參與而不是去爭??墒牵臃囚~焉知魚之樂?孩子的競爭和成人并不一樣,成人競爭的標準固化并非常由他人決定競爭結(jié)果,而孩子之間的競爭其實是多元化的,他們可能剛剛還因為沒有得到老師頒發(fā)的某個獎項而倍感挫敗,但很快又會因為用積木搭的樓比別人高而開心呢。但對于如何讓孩子接受失敗,并從失敗中奮起,家長既缺乏思想認識,也沒有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國際象棋在這方面的教育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在電影《請叫我第di一yi名》中,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孩子們看世界的眼光會和大人們不一樣,他們會說“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不能做什么”。他時不時向我討教一些招式,比如雙擊,比如騰挪,我甚至還教了他一些開局小技巧。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做到,可以做得比別人更好,這樣的信心多難得啊,因為難得,所以更值得我們?nèi)ケWo。
孩子,想要飛,就用心去飛,然后坦然地大聲說:請叫我第di一yi名!
作者:千尋,本文轉(zhuǎn)自“東西兒童教育”(id:eastwest_edu), 一個由八歲男孩在美國和媽媽一起打造的微信公眾號,轉(zhuǎn)載已獲授權(quán)。
當孩子說他不想學國際象棋的時候,是怎么回事?
現(xiàn)在的中國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
常喊著給孩子“愛和自由”的口號,與孩子平等對話,
然而很多時候卻是矯枉過正、過猶不及,
很多父母口里的“尊重”,變成了“遵從”。
如某天孩子突然看到生動形象的國際象棋感興趣的時候,
父母二話不說先報了班,然而孩子學了一段時間后,
孩子發(fā)現(xiàn)這個看似好玩的游戲
其實還需要動腦、需要承受失敗,
想要逃避和放棄時,父母又遵從孩子的決定,
說是聽孩子的,給他自由。
殊不知這是家長在“偷懶”,
打著“愛孩子”“ 尊重”和“民主”的幌子,
看似非常愛孩子,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放任,
這是父母極度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假若什么都要聽一個沒有正確評判能力的孩子的決定,
那還需要父母干什么。
要知道,任何學習過程必然要經(jīng)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
這時候家長不“逼”孩子,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
那么孩子的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
東學一下西學一下,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
形成循環(huán)。
久而久之,孩子只能什么都學不會,
什么都做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