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拔罐療法常用的幾種操作方法
拔罐是利用燃燒、抽吸、擠壓等方法排除罐內(nèi)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于體表特定部位(=,產(chǎn)生廣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現(xiàn)象,而達到防病的目的,強壯身體的一種理療方法。
火罐法
(1) 閃火法:用鑷子或止血鉗等挾住乙醇棉球,或用紙卷成筒條狀,點燃后在火罐內(nèi)壁中段繞1~2圈,或稍作短暫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時將罐扣在施術(shù)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比較安全,不受體位限制,是較常用的拔罐方法,需注意操作時不要燒罐口,以免灼傷皮膚。
(2) 投火法:將紙折成寬筒條狀,點燃后,投入罐內(nèi),然后迅速將罐扣在施術(shù)部位。此法適用于側(cè)面拔,需注意將紙投入罐內(nèi)時,未燃的一端應向下。若燃燒后罐內(nèi)剩余紙筒條的長度大于罐口直徑稍多時,此法即便是用于仰臥位拔罐,也不致灼傷皮膚。特別提醒,拔罐療法為中醫(yī)特色操作,請務(wù)必由專業(yè)人員操作。
(3) 貼棉法:用直徑約為2cm左右的棉花片,厚薄適中,浸少量75%~95%的乙醇,貼在罐內(nèi)壁的中段,以火柴點燃,扣在施術(shù)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多用于側(cè)面拔,需防乙醇過多、滴下燙皮膚。特別提醒,拔罐療法為中醫(yī)特色操作,請務(wù)必由專業(yè)人員操作。
水罐法
一般是先用5~10枚完好無損的竹罐,放在鍋內(nèi),加水煮沸,用鑷子將罐口朝下夾出,迅速用涼毛巾緊捫罐口,立即將罐扣在應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膚上。
抽氣法
先將備好的抽氣罐緊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氣筒將罐內(nèi)的空氣抽出,使之產(chǎn)生所需負壓,即能吸住,此法適用于任何部位拔罐。
?拔罐療法的注意事項
(1)選擇體位:體位要舒適,拔罐時不要隨意移動體位,以防罐具脫落。
(2)拔罐部位:應選擇肌肉豐滿、皮下組織充實處。
(3)需禁部位:皮膚有毛發(fā)、潰瘍、疤、骨骼凹凸、水腫、過敏處。外傷骨部位,大血管分布部位,五官部位,孕婦的腹部、腰骶部。
(4)需禁癥:血小板減少性、、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性,高熱、抽搐等。
(5) 拔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皮膚。若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涂以紫,或用消毒紗布包敷。
拔罐的注意事項
1、拔火罐的時間和間隔,一點要好好把握,有的人因為享受這個過程,就經(jīng)常拔火罐,結(jié)果把自己的皮膚搞的很糟糕,引起感化,而且造成皮膚重度瘀青。
2、拔火罐之后,在一定時間內(nèi)切忌不要洗澡,拔罐后皮膚非常脆弱,由于皮膚處于一種毛孔張開的狀態(tài),很容易著涼感冒,這時候洗澡很容易導致皮膚發(fā)炎以及引致其他皮膚疾病。
3、罐后不宜撓癢
有部分人拔罐后會感到局部癢難耐,并呈現(xiàn)潮紅色,這時要注意不要亂抓,以防止局部感化。經(jīng)過幾個小時或者幾天后就會癢的感覺會自動消失。
4、罐印未消不宜重拔
有的人在一次拔火罐后,疼痛和罐印沒有完全消失,又繼續(xù)拔火罐,認為這樣才能將濕氣完完全全拔除干凈。其實,這是錯誤的。
1、若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涂上碘酒紫藥的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化。注意不要把水泡外皮扯掉(嚴重者到醫(yī)院)。
2、在應用刺血拔罐時,刺血工具要嚴密消毒,出血量不宜過多,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ml為宜。
3、患者如有暈罐現(xiàn)象,應立即起罐,及時做妥善處理。并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xiàn)頭暈、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fā)涼等癥狀,甚至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情況應及時取下罐具,將患者仰臥位平放,墊高頭部,輕者可給予少量溫開水,重者可針扎人中、合谷并送醫(yī)院理療。
4、留罐的時間根據(jù)病情、部位決定,一般留罐10-15分鐘,大罐吸拔力強,可適當縮短時間,否則可能會起泡。
5、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不可硬拉或旋動。起罐后,皮膚局部潮紅,不要亂抓,幾小時或數(shù)日后即可消失。
6、拔罐后洗澡易受風,更不用冷水洗澡,體表受涼會感冒(使毛孔收縮),所以較好不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