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2米銅鼓雕塑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流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 。時值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到10世紀的唐末。流行于廣西北流、陸川、容縣、浦北、廣東高州等地。這種2米銅鼓雕塑的特征是:面大于胸,胸部略直,鼓腰收束、凹處平緩,足部較高。鼓面的立體蛙飾瘦小,蛙身無紋,一般為四只。又因鼓身遍布精細的云雷紋,故又有“云雷紋鼓”之稱。
壯族先民生活《舊唐書·地理志》說:邕州……宣化,州所治……在縣北,本胖柯河,俗呼郁狀江,即駱越水也。亦名溫水,古駱越地也。”按溫水即南盤江。南盤江與紅水河相接,因此,溫水就是胖柯河,唐代叫駱越水(溫水,古稱廣西武鳴河-南寧市邕江-貴港市郁江段,漢譯音“溫”字在壯侗語中意為“天空”“蒼天”“老天爺”“天子”,故,溫水亦可理解為“蒼天之河”“天子之河”)。劃船紋跟濮族住于濮水有關?;ㄉ綆r畫中也多處畫有之,其他如水波紋,亦跟濮水有聯(lián)系。此外.2米銅鼓雕塑鼓面中的立體騎馬紋,古代壯族人也有騎馬之習慣。明稱廣西為陸梁之地,宜于騎馬,產(chǎn)馬也多。作為2米銅鼓雕塑花紋以反叫反映壯族人民戰(zhàn)斗的驍勇。
2米銅鼓雕塑相關習俗
2米銅鼓雕塑多在歡樂和喜慶的場面中出現(xiàn),但過去在苗族和瑤族的葬禮活動中敲擊銅鼓卻是必不可少的儀式。生活在我國廣西北部山區(qū)的瑤族同胞至今在送葬之前還連續(xù)不斷地敲擊銅鼓:銅鼓聲音宏亮、深沉,鼓聲可以把死人離開人間的不幸消息傳到很遠的村寨,以便他的親友趕來參加葬禮。敲擊銅鼓亦可召喚前來護祐死者的,使他平安到達另一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