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我們再細講一下,朝代中的漢服不用變化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連的“深衣”式。苧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tǒng)治者和貴代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qū)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shù)已很發(fā)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dāng)時已能用桑蠶絲制成輕薄透明的長衣。
隋唐兩代,統(tǒng)治者還對服裝做出嚴(yán)格的等級規(guī)定,使服裝成為權(quán)的一種標(biāo)志。鬧米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絲綢。隨著中外的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值得一說的是,當(dāng)時的日本服飾,也收到的唐代服裝影響,至今為止,日本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fēng)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
漢服形制
1、襦裙:漢服款式之一,即上襦下裙,交領(lǐng)右衽。襦裙作為漢服的主要形式,細節(jié)一直有變化,有的為深交領(lǐng)至腋下,袖緣很寬,袖根寬于袖口,有腰線,多認為是中衣款式。也有的為淺交領(lǐng),且袖根和袖口寬度一樣,為直袖,袖緣窄,有腰線,多認為是外穿的襦裙。
2、襖裙,或者叫衫裙:上襖下裙,漢服款式之一。長袖襖衫,交領(lǐng)右衽,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下裙多配馬面褶裙或普通褶裙。馬面裙前后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兩側(cè)裙幅打褶,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上多裝飾膝襕紋樣,故也稱襕裙。襖裙的款式影響了朝鮮宮樣及中國其他民族。
3、齊胸襦裙:襦裙根據(jù)系結(jié)位置分出的一種款式。將裙頭和系帶束在胸上方,顧名思義曰齊胸。起于隋,興于唐。裙擺垂墜,飄逸,分對襟和交領(lǐng),對襟居多。齊胸裙上襦多束于裙內(nèi)。
4、半臂:漢服款式之一,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到: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fā)展而出的一種無領(lǐng)(或翻領(lǐng))、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卑氡圻@個名稱,在古代不同時期所指的款式也不一樣?,F(xiàn)在普遍來講,多指袖長及肘、交領(lǐng)或?qū)蟮亩躺像唷?br />
同袍文化及內(nèi)部分類
“同袍”一詞出自《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漢服復(fù)興之初,漢服愛好者們便用此來互相鼓勵,一起努力向國人甚至向世界宣傳漢服漢文化,他們之間互稱同袍,后來這種說法就流傳下來。現(xiàn)在,在漢服界里,大家會互相稱為同袍。
漢服的形制類型
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很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