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新中國的個五年規(guī)劃,像火柴、自行車、膠鞋這些現(xiàn)在看來非常普通的東西,當時都作為緊迫的工業(yè)生產(chǎn)品類,放在與鋼鐵、船舶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輕工業(yè),很難滿足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七十年代前后,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和收音機這“四大件”是大多數(shù)年輕人成家時的夢想“”品;歷經(jīng)百年沉浮,2012年,泊頭火柴廠后一批設備被拍賣,百年品牌從此成為歷史。到了八十年代初,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和錄音機,成為老百姓追捧的“新四大件”,爭買的火爆場面經(jīng)常出現(xiàn)。
黑頭保險火柴點燃“中國火”:清道光年間,英國官把火柴做為禮品向皇上朝貢,這新奇的洋玩意兒立刻引起了皇親國戚和重臣富商的驚嘆與追逐,在國內掀起一股熱潮。外商瞄準商機,將火柴作為商品大量引進了中國市場,“洋火”由此得名,一小盒火柴,值七十文制錢,一兩白銀,只能買十幾盒。而整串流程中的工序便是把火柴梗夾起來,使火柴頭可以成批量的蘸油、蘸藥,否則一根根操辦豈不要急死人。生活在清末的天津普通市民,根本買不起洋火
這種黑頭保險火柴物美價廉,投放市場后供不應求,北洋火柴公司又在天津南開馬場道設立分廠,定名天津北洋第二火柴有限公司,以“提倡國貨兼養(yǎng)貧民,不惟有裨于民,且使利不外溢”為宗旨。并專門制造黑頭保險火柴,行銷南洋群島及英屬新加坡。學堂老師指導學生團隊遵從市場需求,進行新工藝的與研發(fā),后又到實習工場進行試生產(chǎn),保證工藝與質量,后更是與社會鄉(xiāng)紳合作孵化,吸引投資,批量生產(chǎn),這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創(chuàng)業(yè)空間”。為達到在華傾火柴的目的,外國火柴商在都采用商標,有的還加注"在華制造""中國制造"或"上海制造"等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