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水餃的演變
三國時期,餃子已經(jīng)成為一種食品,被稱為“月牙餛飩”。據(jù)三國時期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餃子形狀基本類似。
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jù)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qū)仍然流行,如河南、陜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煮水餃時,在水里放一顆大蔥或在水開后加點鹽,再放餃子,餃子味道鮮美不粘連。
佰森廚業(yè)愿以的產(chǎn)品,的服務(wù),的體系,與您共贏共榮,邁向未來!
唐代,餃子已經(jīng)變得和如今的餃子幾乎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個吃。又稱“偃月形餛飩”。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后世“餃子”一詞的詞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追憶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場上有“水晶角兒”“煎角子”,此外,還有“駝峰角子”。宋四水潛夫周密輯《武林舊事》卷六提到,臨安的市場上有“市羅角兒”“諸色角兒”。這種寫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南宋時叫做“燥肉雙下角子”。各式餃子在宋代的時候,傳入蒙古。餃子傳到了蒙古,餃子在蒙古語中讀音類似于“匾食”。隨著蒙古帝國的征伐,扁食也傳到了世界各地。出現(xiàn)了俄羅斯餃子、哈薩克斯坦餃子、朝鮮餃子等多個變種。韭菜切成小粒,大白菜則要剁了,最后感覺菜很稀呼的樣子即可,然后用紗布,把水擠干。
雞湯餃子做法:
面粉250克,豬肉150克,青菜80克,豬油25克,香油12克,醬油15克,精鹽7克,味精2克,蔥、姜末各少許,紫菜5克,雞湯500克。
制作:
1. 將菜擇洗干凈,剁成碎末,擠去水分;豬肉剁成末,加入醬油、精鹽、味精、蔥姜末拌勻,再加入適量的水調(diào)成糊狀,后放入豬油、香油、菜末拌成餡待用。
2. 將面粉放入盆內(nèi),加冷水250克和成面團,揉勻,搓成細條,按每50克10個下劑,用面杖搟成小圓皮,加入餡,包成小餃子待用。
3. 先用開水將餃子煮至八成熟撈出,放入雞湯內(nèi)煮,加入精鹽、味精、紫菜即成。
特點:
湯鮮皮軟,餡嫩味美,吃餃子喝高湯,適宜幼兒食用。
餃子和湯含有豐富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還含有多種礦物質(zhì)和維生素。紫菜富含鈣、碘、鐵等。吃餃子喝湯,營養(yǎng),易于吸收,很適合較大幼兒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