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泥鰍苗入池時要求池水溫度不能低于運魚水溫3℃,如果水溫相差過大,就應先逐漸調(diào)整溫差,鰍苗適應后再入池。用塑料袋運輸?shù)啮q苗,在入池前應先將塑料袋開口緩慢放入預先安置好的水箱內(nèi),10分鐘~20分鐘后再將鰍苗連水一起緩慢倒入箱內(nèi),借此調(diào)節(jié)水溫差和鰍苗對袋內(nèi)氣壓改變的適應,有人稱為“緩苗”。如果開袋時發(fā)現(xiàn)鰍苗呈仰臥狀態(tài),這是二氧化碳現(xiàn)象,只要經(jīng)過緩苗,放入清水一段時間即可恢復。如果將鰍苗從袋中直接傾入池內(nèi),即使在放養(yǎng)時肉眼觀察生活正常,下塘后也會發(fā)生,即運輸后。因此塑料袋運輸魚苗,入池要特別細致操作,緩苗處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另一方面,暴雨過后的降溫導致分層的上下層水對流,池底的耗氧物被帶到上層大量消耗水體容氧,水中的亞鹽、氨氮偏高,水質(zhì)惡化更加嚴重,對泥鰍的刺激也就更大。
育苗口訣:水源要好,清水下苗,苗后給料,水位三十,逐漸加高,土池育苗,全程切記,禁化學藥。
育苗池不要用任何消毒,池塘消毒后的殘留一樣對水花有刺激。用天然太陽光曝曬是hao的辦法,育苗池hao用土池,也可以用磚墻泥底的形式。起苗時,可以用拉網(wǎng),也可以把育苗池設計成自動收苗的模式。泥鰍苗在3cm左右(所謂的魚苗“寸片”)器guan已經(jīng)發(fā)育成熟,正在體現(xiàn)泥鰍進泥的習性,不管什么育苗池起苗盡量在泥鰍苗未體現(xiàn)進泥習性前收苗。起苗前潑灑一次“霉平”加“水霉凈”,這是為了收獲的泥鰍寸片無病、無蟲、無傷。起苗前潑灑一次“霉平”加“水霉凈”,這是為了收獲的泥鰍寸片無病、無蟲、無傷。
用于苗種培育的池塘面積以30~100平方米水深以40~60cm為宜。池埂、池底夯實,池底平整,hao鋪墊15~20cm的淤泥。進排水設攔魚密網(wǎng),池中投放占總面積1/4的。
放苗前按常規(guī)清塘消毒,注水50~60cm,每平方米施有機肥0.3~0.5kg,隔1~2天攪動池底一次,7~10天輪蟲達高峰時投放魚苗,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放養(yǎng)時水溫差不超過2℃。
在培育過程中少量勤注新水,追施發(fā)酵的雞糞汁,培養(yǎng)天然餌料生物。池中出現(xiàn)大型枝角類,用0.3g/立方米~0.5g/立方米敵百chong殺滅,若天然餌料不足,
可增投蛋黃、魚粉、奶粉、豆?jié){等精飼料。當魚苗長至2.5~3cm時即可分塘稀養(yǎng)或銷售。
稻田的選擇
要選擇水源充足、水質(zhì)好、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強的田塊做為養(yǎng)殖泥鰍的稻田。
(二)養(yǎng)殖前的準備工作
1.加高加固田埂
為了保持水位,預防田埂滲漏。田埂高度以50~100cm,埂基的寬度以100~120cm,埂頂?shù)膶挾纫?0~60cm為宜。要夯實,防止大雨沖垮田埂。
2.設置防逃網(wǎng)
在田埂的基部,下挖20cm預埋防逃網(wǎng),上部預埋在高出gao高水位線5cm處,網(wǎng)目的密度以魚不能逃出為準。
3.挖魚溝、魚溜
挖魚溝、魚溜的作用主要是解決稻田施肥、施藥及曬田與水產(chǎn)養(yǎng)殖所產(chǎn)生的矛盾,另一個作用是便于泥鰍回捕。
yu溝寬度一般50~60cm,深40~50cm。魚溜就是魚坑,在進排水口通往魚溝的地方挖一個3~5平方米的小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