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鑄銅鼓雕塑生產廠在古代常用于中指揮進退,也常用于宴會、樂舞中,是一種流行于廣西、廣東、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打擊樂器。銅鼓是中國古代悠久而燦爛文化的結晶,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東方藝術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之珍藏。銅鼓在越南、老撾、緬甸和泰國甚至印度尼西亞諸島也有流傳。蛙紋是最富特色的一種裝飾,均作立體浮雕狀,有四只、五只、六只不等。2016年1月10日,由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銅鼓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韋啟參兄弟倆設計制作的一面直徑4.2米、高2.6米、重達7噸的巨大鑄銅鼓雕塑生產廠,是1目前世界鑄銅鼓雕塑生產廠形狀像圓鼓,有各式圖案,有的銅鼓上還有蟾蜍圖案
詩詞中有明媚旖旎的南國春光,又有在大好春色中,少數(shù)民族敲擊鑄銅鼓雕塑生產廠,伴隨陣陣鼓聲和粗獷的歌聲,舞蹈賽神的熱烈場面。銅鼓在科學極不發(fā)達的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我國南方少數(shù)民族“俗信妖巫,擊鑄銅鼓雕塑生產廠以祈禱”和“擊鑄銅鼓雕塑生產廠沙鑼以祀”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這種祭祀活動在西南邊遠山區(qū),尤其是長江兩岸及兩廣一帶特別盛行。我國古代詩人一再把銅鼓賽江神的奇異民族風情載入他們的詩篇,唐朝詩人許渾在《送南客歸有懷》中吟道:綠水暖青菇,湘潭萬里春。瓦樽迎??停?/span>鑄銅鼓雕塑生產廠賽江神。全國各地收藏的銅鼓已達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間還有200余面。避雨松楓岸,看云楊柳津。長安一杯酒,座上有歸人。
壯族使用銅鼓歷史悠久,他們把銅鼓看做是傳家寶,古銅鼓圖錄,十分珍惜它,并千方百計地保存下來,使之世代相 傳。銅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紋,分為八個類型: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西盟型。師宗壯大族的傳世銅鼓主要集中在與廣西接壤和與文山、紅河兩州交界的高良、五龍、龍慶三個民族鄉(xiāng)的村寨,這些鑄銅鼓雕塑生產廠多說是世代相傳下來的,也有個別購買的。據(jù)調查,全縣境內1958年以前存有銅鼓一百余面,后多數(shù)在當時的“獻銅”運動中被毀,現(xiàn)今僅存十面,均為村寨集體所有,多由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或某姓族長專管,這些鑄銅鼓雕塑生產廠都為傳世品,已無人能說清其窨是哪一代傳下來的了。師宗三個民族鄉(xiāng)的傳世銅鼓,壯大語稱“嘟勒碾”,多為明清時期傳入,型號麻江型、遵義型兩種。按收藏者敘述,他們使用的銅鼓又可分為“公鼓”和“母鼓”,實際上是根據(jù)鼓壁的厚度和音響區(qū)分,銅鼓,公鼓壁厚,頸長,鼓面紋飾和鼓體較為輕巧,聲音圓潤而宏亮,母鼓又比公鼓貴重,壯族傳世銅鼓的社會作用和其它文化產品一樣,銅鼓,是隨著其民族的社會發(fā)展而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