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地村位于距六合鄉(xiāng)十多公里的一座大山的山腰上,這是一個非常偏遠的鄉(xiāng)村,我們從龍珠爬了一天的幾乎荒無人煙的山路,路過的兩個小村莊都有人家造紙,到達靈地村后眼前突然出現極為眾多的手工作坊。這些作坊位于村邊的一個水澗里,水澗里密密麻麻地分布著一百多個簡陋的造紙作坊,數百位白族男女紙工在忙碌著造紙,場面甚為壯觀。白棉紙的原料為構皮,構樹是桑科喬木,表皮很滑嫩。紙工們告訴我們,制造白棉紙的構皮原料來自鶴慶中江鎮(zhèn)及朵美一帶,有栽培及兩種。構樹在2至3齡即可砍伐其樹皮,一般在春季、秋季或冬季砍伐,所以當地有春構、秋構、冬構幾種稱呼,每棵樹的砍伐周期是兩年。都是用馬馱來的,約一元零一毛一市斤,向白族和彝族購買。





折疊原文翻譯剝取楮樹皮是在春末夏初進行。如果樹齡已老的,就在接近根部的地方將它砍掉,再用土蓋上,第二年又會生長出新樹枝,它的皮會更好。制造皮紙,用楮樹皮六十斤,嫩竹麻四十斤,一起放在池塘里漂浸,然后再涂上石灰漿,放到鍋里煮爛。近來又出現了比較經濟的辦法,就是用十分之七的樹皮和竹麻原料,用十分之三的隔年稻草制造,如果紙汁下的得當的話,紙質也會很潔白。堅固的皮紙,扯斷縱紋就像絲綿一樣,因此又叫做綿紙,要想把它橫向扯斷更不容易。其中的一種叫做欞紗紙,這種紙是江西廣信郡造的,長約七尺多,寬約四尺多。日本有些地方造的紙不用簾抄,制作方法是將紙料煮爛之后,將寬大的青石放在炕上,在下面燒火而使石發(fā)熱,用刷子把紙漿薄薄地刷在青石面上,揭一次就是一張紙。染成各種顏色是先將色料放進抄紙槽內而不是做成紙后才染成的。其次是連四紙,其中潔白的叫做紅上紙。還有名為皮紙而實際上是用竹子與稻草摻和制成的紙,叫做揭帖呈文紙。


朝鮮的白硾紙,不知道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日本有些地方造的紙不用簾抄,制作方法是將紙料煮爛之后,將寬大的青石放在炕上,在下面燒火而使石發(fā)熱,用刷子把紙漿薄薄地刷在青石面上,揭一次就是一張紙。朝鮮是不是用這種方法造紙,我們不得而知。中國有沒有用這種方法,也不清楚。溫州的蠲糨紙也是用桑樹皮造的。8)二次洗滌將紙料搬出,放入水池或流水中洗,把灶灰洗去,并把料中污黑的雜質揀出來。四川的薛濤箋,則是以木芙蓉皮為原料,煮爛然后加入芙蓉花的汁,做成彩色的小幅信紙。這種做法可能是當時薛濤個人提出來的,所以"薛濤箋"的名字流傳到今天。這種紙的優(yōu)點是顏色好看,而不是因為它的質料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