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要從天不黑摳沒出土的爬拉猴洞說起。其洞小如高粱粒,大如蠶豆籽,形狀參差不齊的就是爬拉猴洞。如果洞口圓滑,小的則是螞蟻穴,大的則是屎殼郎洞或已出土的螞蚱洞。夜幕降臨爬拉猴剛出土,則可在地表或樹干捉之。到晚上10時許,爬拉猴則爬到樹枝、草叢和玉米葉下蛻皮變成漂亮的嫩知了了。如果用棍戳樹枝上的爬拉猴,礦燈光必須跟著它一同落地,才能準確找到落地的爬拉猴。后還要提醒一下大家,要看清自己的腳下是否有坑洼,荊棘,狗屎以及嚇人的蟾蜍,花蛇。因為它們往往會給你帶來不便
聽的清在用棍戳爬到樹上的爬拉猴時,應認真聽清它落在什么地方,以便循聲而找。因此,一般摸爬拉猴的人是不說話或者是很少說話的。講速度在天黑之前,因為視野開闊,就可以走快一些。當有人和你同時進一片樹林的時候,那可是誰先到誰摸得多,晚到一步則會后悔莫及。在照樹上的爬拉猴時可以走得快一些,而在照草叢間、玉米葉下的時候則要慢些。摸爬拉猴的礦燈燈光要亮,要長。同是一片樹林,明亮的燈光能一照多棵樹,一望到樹頂,能穿透茂密的枝葉,而暗淡的燈光卻只能拾人殘穢,心里干著急。
一個夏天可以捉到很多知了猴。雖然村里也有人家設點收購,但是自己捉的知了猴是舍不得賣掉的,捉它大多是被其美味所吸引,舍不得賣掉自然就要吃掉。吃知了猴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的。因其是樹根營養(yǎng)而活,即使油炸之后吃到嘴里還是有股淡淡樹汁味道,有人不喜,但愛吃者卻恰恰喜歡這味道。因是昆蟲,雖有憨態(tài)但長相怪異,也是女孩子們從小避之唯恐不及的。 吃知了猴不是油炸就是油煎,油炸的酥脆干香,一口一個,連爪帶皮嚼個稀碎,很是過癮。油炸費油,炸的時候少,非得攢到一定數(shù)量,用細鹽和花椒腌了才能出一盤。煎與炸不同,不費油,也不費事,晚飯之前撿它三五個多了十幾個,炒菜時借點油就煎出來了。
雨季與知了猴般配。有時候把握天時也會助一臂之力。雨季來臨前,知了猴會不惜冒雨出行;雨季之后,地質松軟更有利于它們重見天日; 所以下雨對于知了猴是如沐天恩,而對于我們這些手來說,更是期待和興奮的時候。幾次風雨過后,知了猴基本也就銷聲匿跡了 。9點左右雖然相對來說有些少,但是你堅持逮的話,還是能逮到不少漏網之魚的 ,也就是已經蛻變成為的幼蟬 金蟬多生活在泥土下方30~50厘米處,為了晚上能夠準時出土脫殼多會提前進行挖洞,大家可以在天黑前通過這些洞來金蟬。這類洞口小而薄,用手指一碰洞口泥土便會落下,露出一個相對大一些的洞,將手指伸進去便會摸到金蟬。若不能將及時“扣”上來,金蟬則會迅速后退并采用土打墻,便難以再將其捉上來,因此隨身攜帶鏟子還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