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魔力創(chuàng)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產(chǎn)品研發(fā)、課程設計、生產(chǎn)銷售、教學服務為一體的專注于4-12幼少兒年齡段科學教育的科技公司。提供個性化課程服務,所有課程包括教材、器材、課件、教案,均配套設計,歡迎隨時前來咨詢!
孩子要慢養(yǎng)、放養(yǎng)、順養(yǎng)
多年來,我們都在談養(yǎng)育孩子、教育兒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那么,這個“養(yǎng)”字怎么理解?怎么能夠更好地把握?從事教育工作這么多年,我以為,要真正保障兒童的生存權和受教育權,真正改善兒童的生活,就必須講慢養(yǎng)、牧養(yǎng)、順養(yǎng)。
兒童成長要講究“慢養(yǎng)”
“慢養(yǎng)”不是故意“慢”,而是在育人上尊重生命,有耐心,不盲從,不急于求成,更不能夠急功近利,應該讓生命按著自身的規(guī)律一點兒一點兒地成長。生命的成 長是需要日積月累的,不能夠“催化”成長?,F(xiàn)在困擾許許多多家長的,是社會上教育的功利主義傾向日益嚴重,導致我們許多家長盲從了不正確的教育做法,都去 催化孩子的成長,如同“揠苗助長”,過度“施肥”。
和“慢養(yǎng)”相對的,自然就是“快養(yǎng)”?,F(xiàn)在“快養(yǎng)”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中學化,學生學習奧數(shù)化,人生成長分數(shù)化。這樣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過度“施肥”就使得學生“營養(yǎng)失衡”。我這里說的“營養(yǎng)失衡”是指兒童的成長被異化,不能夠很健康地成長。
在兒童的成長上,如果我們不能夠靜下心來,不能夠耐心地去育人,那么兒童就會在這種“快養(yǎng)”的教育當中失去真正的自我,兒童的生存權、受教育權和自由生活權就會受到破壞。
如何回應孩子的“科學”問題?
巧妙反擊誘導 其實,當孩子向你提出許多“為什么”時,沒必要馬上給予答復,可以以巧妙的方式將孩子拋來的“球”拋回去,如“你覺得這是怎么回事?”“你認為呢?”…… 利用這樣的“反擊”策略,可以激發(fā)孩子積極動腦思考的習慣,而不是一味直接向家長尋求正確答案,對孩子而言,科學教育在于過程。
直觀形象講解 在生活中,孩子們隨時隨地會碰到感興趣的現(xiàn)象,會不停地問“為什么”。但由于他們年齡較小,知識經(jīng)驗有限,很多科學現(xiàn)象用準確的語言給他們解釋,總是很難 理解。因此,需要家長盡量用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語言,用他們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想方設法讓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一個兩歲半的孩子問“為什么下雨之前天會 變黑”,如果此時家長告訴孩子是因為云彩擋住了太陽的光,孩子可能會似懂非懂,如果我們巧妙地用拉窗簾方式作個類比,當我們把房間里的窗簾拉上,房間就變 暗了,當拉開窗簾,房間又亮起來了,這時候啟發(fā)孩子想想為什么,運用這種方式,孩子可能就會更加明白物體間的遮擋關系,從而也明白下雨之前為什么天會變黑 這一孩子無法親自感知的現(xiàn)象。
幼兒的科學學習還受到自我中心思維的局限
幼兒思維上的這一特點給他們的科學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因為這和科學的客觀性要求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沖突。具體表現(xiàn)如下。
幼兒賦予大自然的萬事萬物以靈性,認為它們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幼兒認識自然事物的過程,就是和大自然對話的過程。
幼兒會用人為的動機或感情來解釋客觀事物。如認為“大輪船很重但是沒有沉到水里,是因為它很勇敢”“風是風婆婆吹來的”,甚至全然不顧成人向他解釋過“物體在水里的沉浮是它們的比重決定的”“風是空氣流動形成的”等一些科學原理。
幼兒往往不能分清主觀的猜想和客觀的事實,以為自己猜想的就是事實。而當事實和自己先前的猜想不一樣時,他又會聲稱“我剛剛就是這樣想的”;或者連眼前的事實都可以忽略不見,而是固執(zhí)己見。
此外,年幼兒童往往不能進行有效的討論和交流。他們更關心自己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想法,而較難理解別人的觀點。直到大班時期,幼兒才能逐步做到和同伴進行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