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拔罐療法的運用
留罐法:罐吸拔在應(yīng)拔部位后滯留一定時間的方法。
走罐法:罐具吸拔住后,將罐自上而下反復拉動至皮膚潮紅。
刺血拔罐法:用消毒后的三棱針灸破穴位病灶部表皮,使之出血,然后立即拔罐。
刺血拔罐法:用消毒后的三棱針灸破穴位病灶部表皮,使之出血,然后立即拔罐。特別提醒,拔罐療法為中醫(yī)特色操作,請務(wù)必由專業(yè)人員操作。
重慶康立中醫(yī)康復理療培訓學校課程包括:針灸、推拿、拔罐、刮痧、艾灸等疾病的調(diào)理、泄血療法等課程。
?拔罐療法的注意事項
(1)選擇體位:體位要舒適,拔罐時不要隨意移動體位,以防罐具脫落。
(2)拔罐部位:應(yīng)選擇肌肉豐滿、皮下組織充實處。
(3)需禁部位:皮膚有毛發(fā)、潰瘍、疤、骨骼凹凸、水腫、過敏處。外傷骨部位,大血管分布部位,五官部位,孕婦的腹部、腰骶部。
(4)需禁癥:血小板減少性、、血友病等有出血傾向疾病,性,高熱、抽搐等。
(5) 拔火罐時應(yīng)注意勿灼傷或皮膚。若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勿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涂以紫,或用消毒紗布包敷。
拔罐定義及作用
拔罐的定義:
拔罐法, 古稱角法,又稱吸筒療法,是因為古人以獸角做罐理療,故而得名。
拔罐療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排除罐內(nèi)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于腧(shu)穴或應(yīng)拔部位的體表,使局部皮膚充血、瘀血,已達到防治疾病為目的的方法。
拔罐的作用
1、去風除濕、溫經(jīng)散寒
2、化淤、止疼
3、疏經(jīng)通絡(luò)、扶正祛邪
4、拔毒祛濁、培元固本
拔罐的禁忌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事故發(fā)生,或者延誤患者的理療,以下病癥應(yīng)當禁用或慎用拔罐療法:
(1)高熱、抽搐和痙攣發(fā)作者不宜拔罐;對于患者則應(yīng)在間隙期使用。
(2)有出血傾向的人慎用,更不宜刺絡(luò)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如:血友病等。
( 3)有嚴重肺腫的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負壓吸拔。
(4)心力的衰竭或體質(zhì)虛弱者,不官用拔罐理療。
(5)皮膚有潰瘍處,不宜拔罐。在瘡瘍部位膿未成熟 的紅、熱、腫、痛期,不宜在病灶拔罐,以免造成嚴重后果。局部原因不明的腫塊,亦不可隨便拔罐。
(6)孕婦的腰骶及腹部和經(jīng)期不宜拔罐。
(7)嚴重的瘤患者、嚴重水腫患者不宜拔罐
(8) 6歲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過饑,醉酒,過飽,過度疲勞者、不合作者均不宜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