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在通常的道教宮觀內(nèi)都要供奉他們的塑像,為他們專門建造祭祀之處,稱為三清殿或三清宮。他們的排列順序為:正中間的是元始天尊,他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征著世界的原始狀態(tài);他的左邊是靈寶天尊,手中捧著一個陰陽鏡,象征著世界剛走出混沌時的狀態(tài);右邊是道德天尊,手里拿著一把畫有陰陽鏡的扇子,象征著世界被創(chuàng)造最初的狀態(tài)。在道家藝術(shù)中,關(guān)于三清的雕塑和畫像內(nèi)容非常豐富,至今仍然保留著許多精品。
縱觀元始天尊的演變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元始”一詞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學(xué)用語,后來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漸演變成道教的尊神,居于三清之首。從歷史角度上考察,這與道家演變成道教的歷史完全相吻合。
據(jù)《歷代神仙通鑒》記載,元始天尊“頂負(fù)圓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頭罩神光,手執(zhí)紅色丹丸,或者左手虛拈,右手虛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開,萬物未生”時的“無極狀態(tài)”和“混沌之時,陰陽未判”的第一大世紀(jì),故以陽生陰降、晝短夜長的冬至日為元始天尊的圣誕。長期以來,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賢,下至民間善男信女的虔誠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