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并不說有固定道場。佛典說觀世音菩薩往劫中久已。雖安住常寂光土,而以大悲垂形實報土和方便土;雖常侍阿彌陀佛,而在十方界普現(xiàn)色身廣行救度(同居三土)。觀世音菩薩為令眾生投誠有地而示跡普陀,并非只在普陀不在他處,而是“無剎不現(xiàn)身”。專業(yè)定做銅觀音菩薩像,阿彌陀佛像,銅佛像《吉祥經(jīng)》是佛祖釋迦牟尼開示眾生的經(jīng)文,開示眾生如何才能獲得吉祥和幸福,佛祖在《吉祥經(jīng)》經(jīng)文中給出了開示——要想獲得幸福和吉祥,關(guān)鍵在于我們平時如何思、如何想、如何修為?!镀臻T品》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隨一切眾生根性施行解救,而不獨立一門。“普門”即普遍通達,法力廣大無邊。若菩薩只在南海,則不稱為普門。印光大師認為,觀世音菩薩的普門救度,猶如一月投影萬川,即使是一勺乃至一滴水,也皆現(xiàn)全月。但如果水昏暗波動,月影便不能分明。眾生的心如水,如果心不志誠,便難蒙救護。[30] 觀世音菩薩能聞聲救苦,到處行慈運悲,以此大悲行愿而救度眾生,廣做佛事。觀世音菩薩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觀世音菩薩乃是大悲為道場。太虛大師說:“清凈為心皆補怛(即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31] 哪里有虔誠的觀音信仰,哪里有菩薩的廣大慈悲,哪里就是觀音道場。佛法認為,以無住為本,方可建立一切法。法無處不在,觀世音菩薩以無所住而行大悲救度眾生。其大智大悲,并沒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區(qū)別,觀世音菩薩是無所住且無所不在


化之相莊嚴報身:大乘中的“報身”即俗話說的真身,“報身”所呈現(xiàn)的形相是由所造業(yè)因的所感果報的外化?!队^無量壽經(jīng)》說明:觀世音菩薩的身體非常廣大并呈紫金色;其大智大悲,并沒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區(qū)別,觀世音菩薩是無所住且無所不在。頭上圓光有五百化佛,每尊佛有五百菩薩和無數(shù)諸天侍奉;頭冠有一高大宏偉的站立化佛;菩薩面部呈金色;眉間的白色毫毛放八萬四千(表無數(shù))種光明,每道光有無數(shù)化佛,每尊化佛化顯無數(shù)菩薩;菩薩手臂如紅蓮花色并有八十億光明;手掌雜合五百億蓮華的各種顏色;每個手指能顯示八萬四千猶如印文的畫面,每種畫面有八萬四千色,每種色又有八萬四千光,且光明柔軟(柔軟又譬喻佛法),他用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的千輻輪(一千個輪盤的莊嚴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落腳時便有金剛摩尼花遍滿一切;經(jīng)中說,觀世音菩薩的身相幾乎和佛等同,除了頂上的肉髻及無見頂相(一種極其高大的莊嚴相)不及世尊。[除以上十五尊外,另又有「三千佛」的說法。根據(jù)「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jīng)」、「現(xiàn)在賢劫千名經(jīng)」、「未來星宿千佛名經(jīng)」等所載,在過去、現(xiàn)在及未來三世,佛名多至三千。印光大師認為,觀世音菩薩的普門救度,猶如一月投影萬川,即使是一勺乃至一滴水,也皆現(xiàn)全月。其中且有什么「南無電燈光佛」、「南無光游戲佛」之類的,真是無奇不有。再根據(jù)「賢劫經(jīng)第八嘆古品」,當喻星宿劫時,有八萬佛出現(xiàn),重清凈劫時,有八萬四千佛出世。在中既然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也就顯得不希奇了。南傳小乘泰國,只尊釋迦牟尼佛一位,保持了大乘發(fā)生前的遺風,泰國的幾個大寺院,只供奉釋迦一佛,小乘不信釋迦佛以外的佛及菩薩。


菩薩,又作菩提薩陲,梵文 Bodhisattva,意為「覺有情」,Bodhi(覺,菩提),Sattva(有情,眾生)。25、蛤蜊觀音:相傳唐太宗石蛤蜊,刨而不開,焚香祈求,忽然蛤蜊變公菩薩。根據(jù)梵文原意,凡是修行大乘的徒,就都是Bodhisattva;勸人發(fā)菩提心,就是發(fā)菩薩心。我國已故太虛法師說:「凡發(fā)菩提心學佛者,都可以叫做菩薩。」所以,「菩薩」原是中一個極普通的稱呼,既適用于僧尼,也適用于在家學佛的居士們 。
把全宇宙的靈界與佛界劃入「十界」之中,地獄界、餓鬼界、界、阿修羅界、人間界、天上界,以上稱為「六迷界」。其他像《阿消退縛抄》有二十八觀音,《行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經(jīng)》有二十五化身或四十觀音,西藏經(jīng)典有三十八化身等等,也都是這樣類觀音示現(xiàn)的記載。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以上為「四悟界」。即是說,佛是菩薩次之。據(jù)說菩薩(修道人)修行共有五十二位,漸次上進。從四十一位至五十位,稱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