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加強型導管灌注樁成樁質(zhì)量通常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屬于樁身完整性,常見的缺陷有夾泥、斷裂、縮頸、護頸、混凝土離析及樁頂混凝土密實度較差等。二是嵌巖樁,影響樁底支承條件的質(zhì)量問題,主要是灌注混凝土前清孔不徹底,孔底沉淀厚度超過規(guī)定極限,影響承載力。灌注樁的缺點:①灌注樁施工工藝比打入樁復雜,容易出現(xiàn)斷樁、縮頸、混凝土離析和孔底虛土或沉渣過厚等質(zhì)量問題。②由于鉆孔樁質(zhì)量不夠穩(wěn)定,要抽檢更多數(shù)量的樁進行檢驗,增加檢測費用。
在灌注過程中,應經(jīng)常測探孔內(nèi)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時地調(diào)整導管埋置深度。
為防止鋼筋骨架上浮,當灌注的混凝土頂面距鋼筋骨架下端1m左右時,應降低混凝土的澆筑速度,以減少混凝土上升的動能作用;當鋼筋骨架被埋入混凝土中4m以上深度時,再提升導管,使導管下端高出鋼筋下端2m以上時,再按正常速度澆筑。
灌注的樁頂標高應比設計木樁頂高出一定高度,一般為0.5~1.0m,以保證混凝土強度且不夾泥。多余部分混凝土在接樁前必須鑿除,殘余樁頭應無松散層、無夾泥等質(zhì)量缺陷。11.灌注時間不得長于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必要時可摻加緩凝劑。
水下砼灌注過程要注意:
1 砼配制
采用高標號水泥時,應注意砼的初凝和終凝時間與單樁灌注時間的關系,必要時添加砼緩凝劑。施工現(xiàn)場應嚴格控制好配合比(特別是水灰比)和攪拌時間。掌握好砼的和易性及砼的坍落度,防止砼在灌注過程發(fā)生離析和堵管。
2初灌時埋管深度
我國JGJ 94-94規(guī)范規(guī)定,灌注導管底端至孔底的距離應為300~500mm,初灌時導管埋深應≥800mm。在計算砼的初灌量時,個別施工單位只計算了1.3m樁長所需的砼量,漏算導管內(nèi)積存的砼量,初灌量不足造成埋管深度達不到規(guī)范值。另一方面,施工單位準備的導管長度規(guī)格太少,安裝導管時配管困難,有時導管低至孔底的距離偏大,而導管安裝人員沒有及時把實際距離通知砼灌注班,形成初灌量不足導致埋管深度達不到規(guī)范值。
灌注導管埋深過大造成鋼筋籠上浮
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如果導管起拔不及時,埋深過大,其上層混凝土因澆筑時間較長,就接近初凝,開始硬化。這樣,在混凝土表面就形成了和易性極差的一層硬殼,表面形成的硬殼混凝土對鋼筋籠有相當大的握裹力,新灌注的混凝土自導管中流出后,將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頂升,推動鋼筋籠上浮。
以上給大家介紹的關于灌注導管埋深過大造成鋼筋籠上浮的信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