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科學家、文學家張衡發(fā)明制造了世界上臺測定方位的儀器——候風地動儀。張衡將候風地動儀安置在都城洛陽。
起初,滿朝文武都不相信這臺地動儀能夠測出的方向。湊巧138年3月1日(漢永和三年二月初三)地動儀中有一個龍頭機件突然發(fā)動,朝向西北方向的銅珠落了下來,掉進儀器下面的蟾蜍口里。關于發(fā)貨產(chǎn)品訂貨只接受發(fā)物流,(小件的可發(fā)快遞)并需要買家支付運費/產(chǎn)品在運輸過程中是按物流發(fā)貨為標準,不同地址所產(chǎn)生的費用也不同,物流的計費方式是以定貨的立方數(shù)來確定體積后才得出運輸費用。幾天后,隴西驛者日夜奔馳來京師,,二郡山崩(震級約為6.5級)。隴西正好在洛陽的西北方向。在事實面前,大家都不得不承認候風地動儀的靈驗,佩服張衡的發(fā)明。而相隔1700多年,歐洲人才制造出地動儀,古波斯直到公元11世紀才有類似的儀器。
張衡創(chuàng)制地動儀的誘因可能來自燈籠和風鈴。主要生產(chǎn)制作藝術砂巖、玻璃鋼、鑄銅、不銹鋼、GRC、石材、塑石景觀等雕塑產(chǎn)品。候風地動儀直徑8尺,可能反映張衡慣于向上觀天象,精于天文的形象,我國原始天文儀器標準尺寸是8尺,大約為一個的身高(古代用的尺),張衡設計過的指南車、三輪、自飛木雕等,涉及觀天文的儀器如圭表、渾儀、渾象尺寸一律8尺,地動儀制成之后與幾件天文儀器一起安裝在高高的觀天靈臺上,這是張衡科學靈感之物在高處顯靈的表達,或者是東漢古人對懸掛物,對天象、星辰和大自然的敬畏與崇拜。這與現(xiàn)代人判斷地動時觀察吊燈晃動,判定地動
張衡利用物體的慣性來測定地動,都柱懸掛在中央,為人類探索地動奧秘邁出,其貢獻理當在世界科學占有光輝的一頁。受其影響,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學者李之藻制成一架地球儀。為了永遠紀念他,國際天文學會于1970年、1977年先后以張衡的名字對一座月亮環(huán)形山和一顆太陽系小行星作了命名,這不能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