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水泥水化反應的進行,是逐漸失去流動能力到達“初凝”的過程。液體速凝劑和水泥早期水化又有什么關系呢?對于一般建筑、小體積工程來說,可以不考慮水泥的水化熱,甚至可以加快水泥的水化硬化!但是對于大體積工程來說,比如大壩,橋梁等,水化熱來不及釋放越積越多會造成膨脹開裂等毀滅性后果!所以有的大壩水泥、低水化熱水泥!有的還要使用其他冷卻方法!
聚羧酸減水劑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早在1986 年,日本觸媒公司先成功研發(fā)出具有一定比例的親水性官能團的聚羧酸系減水劑,該減水劑以其高減水率和低坍損迅速引起了業(yè)內人士的關注。隨后逐漸應用在實際混凝土工程中。在1995 時,日本的聚羧酸系減水劑用量已經遠遠超過了萘系減水劑,大約占市場份額的80%。日本將聚羧酸系減水劑命名為能AE 減水劑,,且分別1995 年和1997 年先后納進JISA6024 和行業(yè)標準。歐美[國家對聚羧酸減水劑的研究起步都晚于日本,美國等國家更加偏向于研究使用聚羧酸減水劑以后新拌混凝土的減水性能、坍損情況、以及混凝土泌水等問題,但其整體的使用量是遠遠小于日本,大約僅占兩成左右。
混凝土外加劑與水泥之間適應性一直以來都是難以克服的問題,聚羧酸減水劑也不例外。水泥的組分、比表面積、含堿量、石膏的種類及摻量的不同等都會影響減水劑與水泥的適應性。研究表明:水泥中的C 3A 含量越高,比表面積越大,含堿量越高,會致使混凝土的流動性變差。尚燕等研究表明:石膏摻量和結晶形態(tài)對羧酸減水劑在水泥顆粒表面的吸附行為產生較大影響,從而影響水泥顆粒的分散。隨著石膏摻量的增加,溶液中可溶性濃度增大,會與聚羧酸鹽減水劑形成競爭吸附的態(tài)勢,急劇降低聚羧酸的吸附率,嚴重影響聚羧酸減水劑的吸附分散效果。除此之外,水泥中所含的SO42-離子對其使用效果影響也是比較大的。大量的SO 42-離子會直接影響聚羧酸減水劑分子的對水泥粒子的吸附量,導致了減水劑的減水效果大大減弱,于是就出現了泌水的問題。通過研究和工程實踐表明,減水劑摻入到水泥后,通常都可能會遇到減水率偏低、凈漿流動度低、流動性較差、嚴重泌水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