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中國現(xiàn)存世大的銅鐘是北京覺生寺的明代永樂大鐘。該鐘重約46.5噸,通高6.75米,鐘唇徑22厘米,外徑3.3米。鐘身內外鑄滿佛經咒17種,共有227 000余字。永樂大鐘鑄造于明朝永樂初年。
鐘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禮樂器。古鐘有銅鑄、鐵鑄等數(shù)種,北京覺生寺的明代永樂鑄銅鐘是我國有名的古鑄銅鐘。
永樂銅鐘重約46.5噸,通高6.75米,鐘唇厚22厘米,外徑3.3米,鑄于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鑄銅鐘在開始出現(xiàn)的時候,主要功能是祭祀或者宴饗時的奏樂工具,有銘文記載:“用享以孝,于我顯祖文考。··…用宴以喜,用樂嘉賓父兄,及我朋友”,可以證明鐘的作用。當佛闖入中國后,鑄銅鐘因為聲音宏亮而悠揚,逐漸成為寺廟中不可或缺的法器。幾位大發(fā)少年狂態(tài)的老兄,忍不住揎拳捋袖,撞起了大鐘,鐘聲渾厚悠遠,給人以震撼之感。銅鐘可以給寺院的人一種警示作用,如果有重大事件發(fā)生,還可以用鐘聲來召集寺眾,隨著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鑄銅鐘和鼎一樣,也成了統(tǒng)治王權的象征,“鐘嗚鼎食”就是權利地位的標志。隨后,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競相鑄造各種巨型銅鐘,以此來彰顯自己的權利,達到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同時,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銅鐘都不斷的發(fā)展。在明朝永樂年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古都北京,不僅坐落著金碧輝煌的皇家宮殿苑囿,同時還擁有很多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shù)姆鹚碌烙^。古語云:“有寺必有鐘,無鐘即無寺”。古樸宏美的古鐘與悠揚莊嚴的鐘聲,早已成為寺廟宮觀的重要標志,而深入人心。鐘的節(jié)奏感強,它能表達人們的歡樂喜悅,又可以在生產勞動中協(xié)調人們的勞動步伐、在舞蹈中使舞姿整齊優(yōu)美、在練兵中使士兵步伐一致,以振軍威,因而在勞動生產中最需要這種樂器。古人認為鐘聲可以帶走煩惱,帶來好運與吉祥,因此古代上至帝王下至普通民眾競相出資為寺廟鑄銅鐘,借此表達對佛的崇敬,祈求內心的安寧與平靜。隨著歷史的變遷,很多寺廟宮觀早已無跡可尋,但在其中使用過的古鐘卻因材質特殊等原因得以保存并流傳至今。今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收藏有一批北京地區(qū)寺廟宮觀用鐘,其類型多樣、工藝考究、內涵豐富,與館內的永樂大鐘交相輝映,永泰寺鑄銅鐘便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件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