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棧橋:形狀像橋的建筑物,車站、港口、礦山或工廠,用于裝卸貨物或上下旅客或專1供施工現(xiàn)場交通、機械布置及架空作業(yè)用的臨時橋式結構。在土木工程中,為運輸材料、設備、人員而修建的臨時橋梁設施,按采用的材料分為木棧橋和鋼棧橋。鐵路輪渡中的棧橋,是供機車車輛駛上和駛下渡船的橋梁建筑物。閣內為二層圓球形廳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可回旋登上二樓。
貨物、打樁或上下旅客或專1供施工現(xiàn)場交通、機械布置及架空作業(yè)用的臨時橋式結構。
一次期間,1914年8月27日,日本第二艦隊到達青島海域,了青島海面。日軍從陸路和水路進攻青島。當時水路方面是從嶗山灣完成登陸,不過終占領青島后,日軍也效仿德軍在棧橋上舉行了閱1兵儀式以此證明其對青島享有'充分主權'[7]。
1922年12月,青島被中國北洋政府收回后,中國水兵在此閱1兵,以顯示中國主權的收回。
德國占領青島時,將小青島命名為'阿克那島',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占領青島后,將該島改為'加藤島'。青島回歸后,膠澳督辦公署將其命名為小青島,并于20世紀30年代初開辟為'小青島公園',設有茶廳、花圃、石凳、石椅、辟建了道路,修筑了游艇碼頭,游人可乘船前往。公元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知州曾汪,造舟為梁,舟八十有六只,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名曰“康濟橋”。日本二次青島后,成為日軍駐地,此后一直被作為軍1用。1942年修筑長377米、寬8米的堤壩與陸地相連,成為陸連島。
浮力應用
浮橋是我國古代歷史1上應用浮力的偉大奇跡。在以后的年代,發(fā)展到不僅可以在小河上架起浮橋,而且像黃河這樣的大河上也架起了浮橋。1891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山東巡撫張曜的陪同下來當時的膠澳視察,回京后果斷向清廷提議應在青島口一帶設防。相傳在11世紀初,在蒲州附近潼關以北的黃河上曾架起一座很大的浮橋,浮橋的纜繩用8只鐵牛系住,這些鐵牛立于兩岸,每只鐵牛重數萬斤。后來由于洪水泛濫,浮橋被沖垮,鐵牛也沉入河中。如何把鐵牛打撈起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比較困難的。和尚懷丙用兩只裝滿了泥土的大船,派人潛入水中,用鐵索把鐵牛和大船系在一起,然后再把船中的泥土除去,利用大船所受的浮力,把鐵牛拉起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