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維生素B12還促進的生成。豬維生素B12不足表現(xiàn)為蛋白質(zhì)沉積減少,生長遲緩甚至停滯, 飼料轉(zhuǎn)化率降低,正常紅細胞性,毛粗亂,皮炎及后肢運動不協(xié)調(diào)。母豬維生素B12 不足,則受胎率下降。家禽常發(fā)胃粘膜,雛雞生長不良,種蛋孵化率下降,胚胎 率升高,羽毛生長不好等。植物體內(nèi)無維生素B12。分布于各處的微生物都能合成維生素B12。動物性飼料 和微生物發(fā)酵飼料中含量豐富,是動物維生素匕B12的重要來源。動物飼料中的鈷 不足影響消化道微生物合成維生素B12,類藥和可抑制微生物合成維生 素B12。豬、家禽通常需要補充維生素B12,而成年反芻動物只需補充足量的鈷就能滿足需要。 不含微生物飼料的全植物性飼料中需要添加動物全部需要量的維生素B12。近十多年的研究明,由于飼料中含量變化大,利用率低,單靠天然飼料提供生物素是不能滿足畜、禽需要的,必須添加工業(yè)生產(chǎn)的生物素。
鐵是構成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細胞色素和多種氧化酶的重要成分,作為氧的載體,保證體組織內(nèi)氧的正常輸送;參與體內(nèi)復雜的氧化還原過程?,F(xiàn)代研究證明,三羧循環(huán)中有1/2以上的酶含鐵或者鐵存在時才能發(fā)揮其生化作用,完成生理功能;缺鐵或鐵的利用不良,將導致氧的運輸、貯存、二氧化碳的運輸及氧化還原等代謝過程紊亂,影響生長發(fā)育甚至發(fā)生等各種疾病。近研究證明,鐵與能量代謝密切相關 ;天然飼料中維生素含量豐富,酵母、谷物、豆類、種子外皮及禾本科含量都比較豐富,動物性飼料及塊根、塊莖中相對少。鐵的“營養(yǎng)”學說認為,高等動物體液和組織內(nèi)的運鐵蛋白、乳鐵蛋白有作用。
鈷是維生素B12的組成成分,其作用主要是通過維生素B12 參與機體造血。據(jù)報道,鈷還與蛋白質(zhì)、脂肪代謝有關。單胃動物必須以維生素B12 的形式提供;同時若在飼料中添加了高量的銅,則動物對鐵的需要量顯著增加,此外高量的鈷、鋅、鎘和錳也影響鐵的吸收,所以補鐵對畜禽來說通常是必要的。反芻動物的瘤胃微生物能利用鈷合成維生素B12,為動物所利用,故在反芻動物的飼料中添加鈷,可滿足其對維生素B12的需要,但據(jù)測定, 瘤胃微生物合成的維生素B12利用率低,因此提供鈷的量遠大于維生素B12的實際需要量。豬有添加鈷促進生長和提高飼料利用率的報道,也有關于豬消化道末端微生物能利用鈷合成部分維生素B12的報道,但吸收情況不清楚。當飼料中含有適量的維生素B12是否需要在飼料中添加鈷也不清楚。然而,當維生素B12不足時,添加鈷是有益的。人有推薦飼料中經(jīng)常配入0.1mg/kg的鈷,肯定能滿足豬的需要。反芻動物缺鈷時,食欲不振,生長不良,,似營養(yǎng)不良癥等。反芻動物飼糧鈷低于0.08mg/kg時,可出現(xiàn)缺鈷癥。給反芻動物補充鈷,注射鈷效果甚微,必須經(jīng)口投給。
鈷對動物是低毒元素,一般動物不易。據(jù)報道,豬日糧中含鈷400mg/kg可使幼齡仔豬;機體可再利用由紅素中釋放出的鐵,因此,成年健康動物需鐵量很少。奶牛和肉牛安全量為每公斤日糧10 ̄20mg,而羊則為50mg,雞較敏感,為4mg。增加飼料中鐵、錳、鋅濃度可減輕癥狀,補加酪蛋白或蛋氨酸可消除鈷。動物性飼料中含有豐富的鈷,含量約0.8 ̄1.6mg/kg,正常牧草含鈷量為0.1--0.25mg/kg,谷物籽實飼料含鈷量低,每公斤僅0.06--0.09mg。
飼料中添加的賴氨酸有兩種,即L-賴氨酸和DL-賴氨酸。因動物只能利用L-賴氨酸,故主要為L-賴氨酸產(chǎn)品,DL-賴氨酸產(chǎn)品應標明L -賴氨酸含量保證值。作為商品的飼用級賴氨酸通常是純度為98.5%以上的L-賴氨酸鹽酸鹽,相當于含賴氨酸(有效成分)78.8%以上,為白色一淡黃色顆粒狀粉末,稍有異味,易溶于水。90%以上的L-賴氨酸是以糖蜜為原料發(fā)酵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此外, 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已利用化學合成的2-氨基ω-己內(nèi)酰胺作原料,通過微生物酶消旋和水解生產(chǎn)L-賴氨酸。各種動物和人對高鋅的耐受性較高,據(jù)報道,雞、豬的安全量上限為每公斤日糧1000mg,牛、羊在500mg時無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