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扭轉觀念。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guī)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城市建設將強調優(yōu)先利用植草溝、滲水磚、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guī)劃設計理念,既避免了洪澇,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記者初到獅城時正逢雨季,每天都有數場“說來就來”的瓢潑大雨,但城市內均未出現明顯的積水和內澇。
云南海綿城市工程,海綿城市建設,就找昆明歐特裝飾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我公司有專業(yè)的技術團隊和完善的服務,歡迎新老客戶來電咨詢!
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很后剩余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該項目包括A、B、C、D、E、F館,屋面總匯水面積超過37萬㎡,本工程屋面排水采用了卓寶澎湃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統解決方案,同時將本工程屋面收集的雨水經過初期棄流后、經過儲存、沉淀、過濾等工藝,對雨水進行直接利用。
明確不同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的不同需求和定位,因地制宜選擇技術組合實現海綿城市目標。我國幅員遼闊,降雨特征和地形地貌差異巨大,城市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差異顯著。
很明顯,各個城市面臨的水資源、水環(huán)境、水生態(tài)、水安全和水文化問題也不一樣。夏季降雨極端集中的華北城市、與具備“梅汛”和“臺汛”兩個雨季的東南城市必然有不同的海綿城市建設方案。如何根據自身的降雨特征和地形地貌以及城市發(fā)展階段,來確定適合本地的海綿城市建設定位和目標;透水路面的應用是建設海綿城市的有效步驟,其既具有環(huán)保價值,有具有經濟效益,是建設生態(tài)文明城市的重要舉措。如何因地制宜地選擇技術組合,來實現自身目標,這些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是值得關注的。
海綿城市規(guī)范要點
生物滯留設施
(1)對于污染嚴重的匯水區(qū)應選用植草溝、植被緩沖帶或沉淀池等對徑流雨水進行預處理,去除大顆粒的污染物并減緩流速;應采取棄流、排鹽等措施防止融雪劑或石油類等高濃度污染物侵害植物。
(2)屋面徑流雨水可由雨落管接入生物滯留設施,道路徑流雨水可通過路緣石豁口進入,路緣石豁口尺寸和數量應根據道路縱坡等經計算確定。
(3)生物滯留設施應用于道路綠化帶時,若道路縱坡大于1%,應設置擋水堰/臺坎,以減緩流速并增加雨水滲透量;設施靠近路基部分應進行防滲處理,防止對道路路基穩(wěn)定性造成影響。
(4)生物滯留設施內應設置溢流設施,可采用溢流豎管、蓋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溢流設施頂一般應低于匯水面100 mm。
(5)生物滯留設施宜分散布置且規(guī)模不宜過大,生物滯留設施面積與匯水面面積之比一般為5%-10%。
(6)復雜型生物滯留設施結構層外側及底部應設置透水土工布,防止周圍原土侵入。如經評估認為下滲會對周圍建(構)筑物造成塌陷風險,或者擬將底部出水進行集蓄回用時,可在生物滯留設施底部和周邊設置防滲膜。
(7)生物滯留設施的蓄水層深度應根據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滲透性能來確定,一般為200-300 mm,并應設100 mm的超高;換土層介質類型及深度應滿足出水水質要求,還應符合植物種植及園林綠化養(yǎng)護管理技術要求;為防止換土層介質流失,換土層底部一般設置透水土工布隔離層,也可采用厚度不小于100 mm的砂層(細砂和粗砂)代替;國家i級海綿城市試點達到了30個,其他如江蘇、浙江等十多個已經開展了海綿城市省級試點的省份,也選出了將近90個省級試點城市。礫石層起到排水作用,厚度一般為250-300 mm,可在其底部埋置管徑為100-150 mm的穿孔排水管,礫石應洗凈且粒徑不小于穿孔管的開孔孔徑;為提高生物滯留設施的調蓄作用,在穿孔管底部可增設一定厚度的礫石調蓄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