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當(dāng)我們能坦然地接受死1亡,而將它視為是生命周期中另一個面 貌時,我們將會以欣賞的眼光去面對生命中每一遭遇,并賦予其價值。因為我們知道這些遭遇將不會再重現(xiàn)在我們的生命中,所以我們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時光。 對生命而言,死1亡不啻是它的導(dǎo)師,只有無知的人與不能勇于面對生命的人對死1亡才會感到恐懼。典禮舉辦后,把尸身置于石頭、床、沙石子上,忌諱隨意置于地上,不然此地會成為埋葬之地,日后給家人帶來災(zāi)禍。明智者視為親密的伙伴和仁慈的導(dǎo)師。任何人若要完完全全成為一個生命力充沛而豐富的人,那么在他有生之年必然得與死1亡結(jié)友。
了解死1亡的本質(zhì),坦然面對并接納死1亡,如此方能使生活真正獲得充實,人們才得以認(rèn)真地體認(rèn)、享受與珍惜生命的價值。也因此,死1亡學(xué)、死1亡教育必然有其研究、存在的價值與重要性。
殯儀館的文化:
社會教化的需要。殯葬活動中包含著對人的教化。例如,中國人將治喪提高到"孝道"的高度,"孝道盈天",形成了"孝道"的殯葬文化?;?督教通過治喪提升對上帝的感情,將死1亡理解為"回到主的懷抱"、"與主同在"等,由此1大限度地減輕了對死1亡的恐懼。當(dāng)然,必須是善人才能享受到"回到主的懷抱"的待遇,若惡1人死后可能還要受到"天國的懲罰"。再就是煉尸爐,負(fù)責(zé)焚燒尸1體,并且有相應(yīng)的拾骨灰的地方,一般是由12個“洞”組成,代表不同屬相。佛1教則有"十八層地獄"的懲罰對付那些生前作惡多端者。這些都是古代殯葬文化對人的教化方式。歷代國家都有意識地鼓吹對本社會有利的殯葬文化,以此將人們的意識和行為引向國家希望的方向,助進(jìn)社會的一致性。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殯葬同時又具有道德教化之意義。
殯儀館是干什么用的,與火葬場是不是指一個概念
不是一個概念,但是它們通常在一起,因為國內(nèi)不允許死人開設(shè)殯儀館和火葬場。殯儀館的職能是負(fù)責(zé)死者入葬之前的喪事,比如追悼會,提供所需的場所、和像花圈之類的用品,也會賣骨灰盒,只是隨著國家對殯葬市場的開放,私營骨灰盒的出現(xiàn),讓逝者家屬有了更多的選擇。隨著死1亡宣告的撤銷,被宣告死1亡的人應(yīng)恢復(fù)原有的人身權(quán)利和其有權(quán)利義務(wù)?;鹪釄龅穆毮苁菍⑺勒呋鸹?,就是將死者的尸1體安放在一個棺1材里,再將棺1材放入火化爐中進(jìn)行火化,后將骨灰放到買好的骨灰盒里。有些地方,火葬場是隸屬于殯儀館的。
殯葬用語釋義
殯:大1殮之后,要有一段時間停柩待葬,謂之殯
殯,即對死者以賓客之禮待之。中國素有“死者為大”之說,因此在整個殯葬禮俗中處處表現(xiàn)出·對死者敬重之情。在初終之后的停尸、停棺以及殯期中的禮節(jié)等無不給死者以尊位和禮遇。殯期有長有短,殯期禮俗有繁有簡,但是程序不能少、不能亂。殯期,要在停棺屋前高搭靈棚,擺上靈位舉行喪祭。所以殯葬從一開始就同時具有"保護(hù)自然環(huán)境以利于生者的生存"的社會目的。喪祭繁瑣而隆重,今人基本上以鞠躬禮替代。喪祭,也叫吊4孝,鞭1炮齊鳴、鼓樂高奏、賓客如云、宴席如流,是整個喪1葬活動中的高潮。殯期還有許多禮俗,如孝子守靈,孝子謝禮,燒鋪送路等。殯期越長耗費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越多,現(xiàn)代喪事,殯期的時間已大大縮短,殯期的禮俗也大大削減。中國的儒家文化給傳統(tǒng)的喪1葬禮俗,尤其是殯期禮俗以隆重深沉之感,而佛1教、道教文化又給以超脫喜慶之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