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1931年9月,青島市政當局出25.8萬元,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擴建,橋身加長到440米。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橋面鋪以水泥,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5米。在棧橋北端沿海建了棧橋公園,種植樹木花卉。3、材料穩(wěn)定性好,防腐蝕、防UV、抗沖擊性強等特點,適于常年置于室外水域中。橋南端增建了箭頭型的防浪堤,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回瀾閣。1933年4月,整個工程竣工。從此,棧橋成為青島的重要標志性建筑物和著1名風景游覽點
同棧橋在一條南北直線上的這條路是中山路,它是青島中山路市一條老商業(yè)街,有著100多年的歷史。德國占領青島后, 為了在后海修建深水碼頭,于1899年開辟了一條南北連接的道路,這便是中山路的雛形。德縣路以南是德國人居住區(qū),命名為'斐迭里街',德縣路以北是中國人居住區(qū),稱為大馬路,1922年,兩條路合并在一起,命名為山東路。浮橋的結構形式有兩種:①傳統(tǒng)的形式是在船或浮箱上架梁、再鋪橋面。1929年,為紀念孫1中山先生,又改名為中山路。中山路全長1300多米,63座建筑,160多家商場,同時它還是國家確定的全國100個文明示范點之一。
棧橋以東、太平路北沿,有一座棧橋賓館,原是德國青島大飯店附屬小青島的旅館部,由德國建筑師保爾·弗里德里希設計,為典型德國古典式建筑。而原德國大飯店的主要建筑于1993年拆毀。
德國占領青島期間,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海因里希親王多次來過青島,并曾下榻于這座飯店,因而當時俗稱'亨利親王大飯店'或'亨利王子飯店'。當時的德國墨克連堡親王、清朝郵部大臣盛宣懷也曾在此住過。贛州古浮橋(12張)過去在很多臨江的城市都有浮橋,在其他城市已不多見了。1922年8月,孫1中山到北京與袁世凱會晤,在返回上海的途中,于9月28日抵達德國統(tǒng)治下的青島,曾下榻于此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