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要學會判斷交際時哪些語言形式可接受,哪些不可接受。
我們常會給對方提建議,提建議的目的是讓別人接受我們的建議。當然,對方是否接受我們的建議取決于與對方關系和建議的可行性,但是要避免使用帶有命令口氣的詞語和方式。如:'Is groups you ( not)to do sth….','You must/should…'等,而用婉轉語氣,恰當?shù)恼Z言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對方接受建議與否。語音的比較,主要在促進學習及教學語言的效果,教語言的人可提兩種語言的不同點,說明如何把握發(fā)音的部位和發(fā)音的方法,使學習者能夠有更準確的發(fā)音,而使音值、音質都不會與要學習的語言相去太遠。
如:'Why don't you…?','Why not…?','You'd better….''Do you think…?'等。
Why don't you/Why not spend more money on books?(為什么不在書上多花些錢?)
You'd better do your homework all by yourself.(你獨立完成作業(yè))
Don't you think smoking too much is harmful to your health? (難道你沒有想過抽煙太多有害你的健康嗎?)
英語朗讀中的語音語調
英語是一種語調語言。通常說,英語的語調有兩種:降調,升調。降調一般用于陳述,命令,表達'完整','肯定'的含義, 升調用于提問等,表達'不肯定','禮貌','委婉'的含義。能使用降調的句子有:陳述句,特殊疑問句,帶命令口吻的祈使句,感嘆句等。一般疑問句用升調。反意問句的疑問部分用升調表示一種不肯定。如果有能力,不妨讓你的經(jīng)典句復雜一點,比如把幾種從句放入一個大句子中,再來個倒裝什么的。
There’s a sign on the bird’ cage.
We shouldn’t make noise here.
Who’s the boy in the red coat?
Is there a table tennis room in your school building?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It’s cold today, isn’t it?
(前三聚為降調,后三句為升調)
然而,在英語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應更多地注意升調的其他用法。
1. 以WH-開頭的問句用升調常表示提問的人對所獲的回答沒聽清楚而要求對方再重復。如,
What is your name?
這個問題用升調其含義是‘剛才你說你是什么名字來著?’。
2. 以WH-開頭的疑問句用升調還可用來表達其他的感情。請看下面的句子。
What’s your number?(表示溫和)
What can I do for you?(表示關心)
Who should I write to?(表示商量)
Where am I to sit?(表示委婉)
3. 此外,當疑問詞單獨使用時,用升調和降調有著不同的含義。下面一個對話便說明這一點。
A: John has a new girl friend.
B: Who?
如果B用降調,A便會懂得,B想知道誰是John的女朋友。而A的回答很可能是:John的女朋友是……。然而,如果B用升調,A應懂得,B對誰有一位女1友不清楚。而A做出的回答應是:我說的是John。
我們在平時的英語課堂上也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如:當我們希望請一位男生回答問題時,Which boy? 希望學生重復剛才的回答時,Pardon? 等等
大學英語教師一人力資源及技術基礎
與從事基礎教育的中小學生相比,大學英語教師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要更高,一項針對大學英語教師素質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大學英語教師的平均年齡為31.20歲,這樣一個年輕化的群體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而且在接受調查的英語教師中,約有6%的教師認為自己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50%的教師認為自己可以快速適應新興教學模式,這也說明大部分英語教師都能夠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實現(xiàn)大學英語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這也是微課教學在我國大學英語中應用的人力資源基礎。我們往往把英語僅僅當做一門知識在學,從小學到大,到最后,還是不會說英語。
在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進程中,高等教育信息化一直走在改革前列,而大學英語則較早地應用計算機網(wǎng)絡進行課件制作和資源搜索,大學英語教師學歷較高,對信息技術的掌握能力也較強,為微課教學多媒體資源的獲取與視頻制作奠定了扎實的技術基礎。
比較語音學(Comparative Phonetics)就是把不同的語言的聲音,就其音值、音位、結構、發(fā)音部位、發(fā)音方法做仔細的比較,以觀察其異同及特點,這便是「比較語音學」。語音的比較,主要在促進學習及教學語言的效果,教語言的人可提兩種語言的不同點,說明如何把握發(fā)音的部位和發(fā)音的方法,使學習者能夠有更準確的發(fā)音,而使音值、音質都不會與要學習的語言相去太遠。比較語音學有理論及實際的兩種重要性。(史1密斯在這家公司起不了什么作用,因為他在那里是個小人物)'asmallpotato'是'小人物'之意,而非'小土豆'的意思。以理論的觀點看來,世界上各種不同語言語音的比較,不僅對一般性的語音學理論有貢獻,更提供了語言類型學許許多多的資料。以實際的觀點來看,則是可以幫助教學者能在產(chǎn)生語言問題時做預先的準備,并能化解語言教學中目標語言與和母語的沖突,進而創(chuàng)立一個能夠使學習者更容易學習的教學方法。
學 說 目 的
在學外語的時候,常會遭遇困難。就算學之有年,也還是很難將此外語說得像母語一樣好。這些可能都和母語和外語的語音或是語音組合規(guī)則的不同有關。比較語音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幫人找出學外語時犯錯的原因并加以糾正,進而學好外語。由于七年級的詞匯有限,每一類的默寫時應鼓勵學生不能只局限七年級,要寫出腦袋中記住所有的單詞,并適時開展單詞PK賽,給勝者發(fā)點小獎品。另外,近來也有學者開始研究母語。像是客語、臺語以及原住民語之間的比較研究都有許多學者在做,更因此而產(chǎn)生了所謂「通用拼音」系統(tǒng),想藉此單一系統(tǒng)拼出所有臺灣母語(包括國語)的音。而比較語音學的目的,也從單純的幫人學好外語,變成學好母語之外的語言。
如「比較語音學概要」(Petite Phonétique Comparee)的作者保羅巴西(Paul Passy)在這本書的引言中所說的:“...我們要把外國語音說得真確,究竟也不極難。所要緊的是練習的得法。而這得法的練習,卻根基于關于語音的知識;有了這知識就自然能有得法的練習。所以這種知識萬萬不能少。我們把這種知識的總體叫做語音學。”(Passy 1971)。同時,很多文章也有標志性的語言如:序數(shù)詞,first,second。「比較語音學概要」這本書本來是便于歐洲人學習英、德、法三國語言用的,所以保羅巴西也提到:“...這本小書的主要意趣,就在于只是出一種方術來,使人可以說好外國話...”。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到比較語音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我們在以母語為基礎下,找出我們學習外語時在語音上的錯誤進而加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