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銅鼓的社會文化功能向象征財富和的方向演變之后,人們除了對其追求數量之多外,還追求其形體的龐大。從漢始,北流型、靈山型、冷水沖型等粵桂系統銅鼓競相比大,正如《廣州記》所述:“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余?!饼嫶筱~鼓懸置于庭堂,有如中原地區(qū)象征皇權的銅鼎,是權重一方的民族首領的無上威嚴,令人望而生畏。反映壯族先民的生活和環(huán)境《舊唐書·地理志》說:邕州……宣化,州所治……水在縣北,本胖柯河,俗呼郁狀江,即駱越水也。

銅鼓多在歡樂和喜慶的場面中出現,但過去在苗族和瑤族的--活動中敲擊銅鼓卻是必不可少的儀式。生活在我國廣西北部山區(qū)的瑤族同胞至今在送葬之前還連續(xù)不斷地敲擊銅鼓:銅鼓聲音宏亮、深沉,鼓聲可以把死人離開人間的不幸消息傳到很遠的村寨,以便他的親友趕來參加葬禮。敲擊銅鼓亦可召喚前來護祐死者的,使他平安到達另一個世界。敲擊銅鼓伴隨歌舞,常常與祈年禳災等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現代的的人們都追求美,美從何來?藝術。銅雕也是一種藝術,自青銅器的出現,我國就開始銅雕藝術的探索。銅雕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幾乎貫穿整個人類文明史。我國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原始社會解體時期就進入了青銅時代。人類在尋找石器時認識了礦石,在燒制陶器時初步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原始的冶銅術為古代冶金技術奠定了基礎,冶金技術的發(fā)展又為運用青銅制造生活用具、生產工具提供了條件。金屬的使用,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唐縣進忠銅雕專業(yè)鑄造各種銅雕工藝品。歡迎各界人士來廠參觀訂貨!6、拆范及整理澆注之后,拆開外范,取出內范.鋸鑿掉澆冒口,清除內外壁上的泥料,修飾花紡及立體裝飾物,使銅鼓表面光滑,花紋清晰。!

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佤族村寨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 一類銅鼓。時值公元8世紀唐代到20世紀清代末期。流行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臨滄、西雙版納 、西盟等地,是佤族、傣族和克木人所用的樂器。鼓身較小,呈直筒形,面大于胸,腰、足無明顯區(qū)分。 這種銅鼓,鑄造精巧,鼓身輕薄,音響效果好。它的特征是:鼓面鑄有立體蛙飾,并兩三只 重疊一起,等距分為四組。有的還鑄出立體小象、蛇、海螺、玉樹等浮雕,由四只象雕作耳 ,獨特而別致。西盟型銅鼓,還流傳于緬甸、泰國、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尤其在緬甸北部克耶邦的克倫族中 廣為使用。銅鼓是廣西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歷史文化樂器,是體現廣西歷史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故國外學者稱其為“克倫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