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中國人的舞獅文化
舞獅多在年節(jié)和喜慶活動中表演。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yōu)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獅子在中華各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獅舞歷史久遠,現(xiàn)存獅舞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南獅具有較多的武功高難技巧,神態(tài)矯健兇猛;北獅嬌憨可愛,多以嬉戲玩耍為表演內(nèi)容;根據(jù)獅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獅舞種類繁多,異彩紛呈。
佛山醒獅傳承會于2008年成立,本會成立至今龍獅表演范圍覆蓋全國各地,主要活動于珠三角港澳等地區(qū),更多次代表佛山市到國外進行交流。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舞龍人身穿黃色服裝、頭戴黃帽、腰系紅色腰帶,與太平天國起義軍的服裝相似。小獅子由一個人舞,大獅則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滿身會披著獅被,下身穿著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因為他們的外形和真獅極為類似。另有引獅人,他們著古代軍人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錢等逗引瑞獅。
獅子在引獅人的指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跨越、登高、朝拜等本領,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在鑼鼓炮聲中,龍珠轉動,龍頭隨著轉動,龍身各節(jié)依次左右翻月、蜘蛛牽網(wǎng)、金雞啄米、二龍分水、二龍搶寶、二龍戲珠、草內(nèi)藏珠、畫眉跳梁、犀牛望月、老龍脫殼、老龍翻身、雪花蓋頂、貓兒洗臉、金絲吊葫蘆、鰱魚咬尾二龍趕生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南獅流派浩繁,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