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小腿假肢的使用訓練
平行杠內的步行訓練,應注意雙腳邁進的步長盡量一致(原則上假肢側步長可稍短)。為防止足跟著地時出現(xiàn)膝猝屈,股四頭肌要用力抗衡。在使用靜踝軟跟腳的情況下,應當有后跟下陷的感覺。
平行杠外的步行訓練,為得到好的步態(tài),要努力縮小雙腳的間隔(步寬);另外,行走時不要低頭,眼睛要平視前方,這樣身體自然就會挺直。當能夠較好地在平地上行走之后,再進行上下樓梯、坡路的訓練。
模擬訓練,因為居住環(huán)境的因素,部分患者可能要在不平整路面行走,如果有條件可以進行模擬砂石路面的行走、跨越障礙物等訓練。 我院康復系統(tǒng)可以模擬日常生活中的多種情況,來為假肢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技巧訓練,提高截肢者的平衡能力和假肢的使用技巧,促進其早日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
原來矯形器的使用有這么多好處!
為了協(xié)助我們孩子更好的進行康復訓練,我們往往需要尋求矯形器具師的幫助,為孩子制定一些合適的矯形器。通過矯形器的介入達到以下作用:
運動發(fā)育的輔助:
通過對受累肢體的輔助,改善坐位、站立和步行能力,輔助促進運動發(fā)育。
增加穩(wěn)定性:
當穩(wěn)定的內在因素不夠時,可以用矯形器作為外在因素通過限制異常運動來保持關節(jié)的穩(wěn)定,加大支撐面積,增加臥、坐、站姿的穩(wěn)定性,也提供步行支撐期的穩(wěn)定性,達到固定關節(jié)、負荷體重的目的。
變形攣縮的預防和矯正:
通過力的作用矯正肢體的變形或者防止變形加重。
代償喪失的功能:
輔助孩子必須保留的殘存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學習、工作和娛樂的能力。
假肢的優(yōu)勢:在踝關節(jié)的設計上也由過去的單向運動(趾跗方向)改變?yōu)榭赏瑫r實現(xiàn)側向運動,稱之為“萬向腳”,以適應截肢者在不平路面的行走和活動量較大的運動。假肢技術的基本特點:傳統(tǒng)假肢的接受腔是插入式和開放式的,其殘肢與接受腔的接觸面和承重面都很小,并易產生活塞運動,導致殘肢容易磨破和萎縮。近年來,在接受腔的設計上更符合人體解剖學和生物力學:小腿假肢采用臏韌帶承重,大腿假肢采用骨承重,殘肢與封閉式的接受腔全接觸。
前臂假肢
國際上,假肢技術是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由低級簡單向復雜方向發(fā)展的,為了提高假肢的實用性能,人們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當代科學技術來制造性能更好的假肢,采用更先進的技術和材料,使之具備更完善的性能。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假肢技術朝著更精密、更舒適和更符合個人要求的高技術方向發(fā)展。步行是人體下肢基本的功能,下肢任何平面的截肢(足趾除外)都會給人的步行帶來困難。步行姿勢不良還會給一個人整體的美感帶來極大干擾。因此下肢假肢也是以盡可能恢復人的正常步行姿勢為基本目的的。
安裝肌電假肢時,利用肌電反饋訓練方法作增大肌電信號及改善其隨意控制的練習有特殊意義。下肢截肢時應盡早在步行器或平行杠內練習一下單腿步行和扶拐步行。安裝假肢后:除繼續(xù)進行上述訓練外,主要是依照假肢的功能設計進行操縱假肢的訓練。訓練時應循序漸進,動作由簡到繁。上肢假肢在假肢屈伸、旋轉、假手開合等基本操作的基礎上練習日常生活活動動作。
配置輪椅后整天坐在輪椅中,較后發(fā)展到完全依賴輪椅,下肢機能可能進一步出現(xiàn)廢用性退化,較終可能會喪失康復的機會。能用自身力源的輔助器具,就不要配置體外力源的康復器具。需配置輪椅者只要上肢尚有一定肌力,能自己轉動輪圈,就可配置普通輪椅而不要依賴陪護人員推行,更不要去片面追求電動、機動或者自動的輪椅。高消費帶來的較終結果不總是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