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奶牛熱應激
一、熱應激的概念
奶牛不斷地從飼料中攝取能量來滿足生命和生產的需要,同時又不斷地向環(huán)境中釋放熱量。如果這些熱能 不能及時釋放或釋放受阻,奶牛就會出現(xiàn)病態(tài)反應,就是所謂的熱應激。
奶牛所承受的熱負荷,不僅僅是奶牛自身體內產生的熱量,還有環(huán)境中熱量(包括空氣溫度、相對濕度、空氣流動和陽光的輻射)所產生的疊加熱效應總和。
二、熱應激的評價
奶牛熱應激評價方法一般有三種:
1、牛舍溫濕度指數(shù)
環(huán)境溫度和相對濕度組合在一起構成了溫濕度指數(shù)(THI),牛舍平均溫濕度指數(shù)處于72≤THI≤79時,奶牛處于輕度熱應激狀態(tài);平均溫濕度指數(shù)處于79<THI≤88時,奶牛處于中度熱應激狀態(tài);平均溫濕度指數(shù)>88時,奶牛處于高度熱應激狀態(tài),達到一定值后,會直接導致死亡。
需要強調的是每一頭奶牛對一個溫濕度指數(shù)水平的反應也取決于它的產奶水平。如果奶牛處于泌乳高峰期,或許更低的溫濕指數(shù)水平也能使其產生熱應激。濕度單獨也能對熱應激產生作用。
2、呼吸頻率
奶牛在正常情況下呼吸頻率約為20次/min。平均呼吸頻率為50次/min-79次/min時,奶牛處于輕度熱應激狀態(tài);平均呼吸頻率為80次/min-119次/min時,奶牛處于中度熱應激狀態(tài);平均呼吸頻率為120次/min-160次/min時,奶牛處于高度熱應激狀態(tài)。
3、直腸溫度
奶牛正常直腸溫度為38.3℃-38.7℃。平均直腸溫度處于39.4℃≤RT<39.6℃時,奶牛處于輕度熱應激狀態(tài);平均直腸溫度處于39.6℃≤RT<40.0℃時,奶牛處于中度熱應激狀態(tài);平均直腸溫度≥40℃時,奶牛處于高度熱應激狀態(tài)。
其中,評價奶牛群體熱應激程度,宜用溫濕度指數(shù)評定;重點觀測個體奶牛或小群體奶牛,宜用呼吸頻率或直腸溫度評定。
三、熱應激的危害
1、乳牛體況下降,乳產量及乳脂率同時下降
奶牛食欲不振,造成瘤胃代謝紊亂,營養(yǎng)物質攝入不足,無法滿足生產需要,進而引起產奶量下降;飼料盒干物質攝入量減少,瘤胃環(huán)境變差,導致乳脂率降低,并使奶牛的蛋白質供應受到影響。
2、繁殖力下降,空胎期拉長
奶牛調動機體的一切來調節(jié)體溫散熱,它的新陳代謝和體表血液循環(huán)力會不斷的增加,而身體內部器官的血液循環(huán)會不斷的減弱,影響到生殖能力。
3、免疫機能、防御機能下降,疾病增加
食欲降低,造成消化機能減退,代謝紊亂,進而導致抵抗力下降,奶牛容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因而夏季奶牛乳房炎、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蹄病等發(fā)病率普遍高于其他季節(jié)。
四、熱應激研究熱點
熱應激的危害可能不僅上述所說,還有其他,改善高溫地區(qū)的奶牛生活環(huán)境,提高奶牛健康水平,已成為了世界范圍的研究熱點。因此,快速、簡單、準確的奶牛熱應激診斷方式對于及時實施減輕奶牛熱應激的措施是至關重要的。
紅外熱成像技術是近年來用于檢測動物疾病的新方法,主要通過捕捉動物健康部位和產生炎癥部位的皮膚表面溫度差異來檢測是否產生疾病,簡單方便,對動物不會產生干擾和應激。很多研究表明,紅外熱成像技術可以被用來奶牛疾病的早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