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中國高爐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是對人類物質生活的重要貢獻。大約四萬年前,山頂洞人已經用赤鐵礦作顏料和裝飾品。赤鐵礦是易還原的鐵礦石,赤鐵礦進入人類生活,預示著日后冶鐵術的發(fā)明。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六千年前的陶窯,說明當時我們的祖先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火的使用。商代硬陶的燒成溫度已達1180℃。這種高溫為金屬冶煉準備了良好的條件。而商代煉銅技術的進步,對高爐的出現(xiàn)更具有決定意義。一,高爐起派于煉銅爐 中國早期煉銅的原料是氧化礦,其中包括孔雀石。
由于高爐生產是連續(xù)進行的,一代高爐(從開爐到大修停爐為一代)能連續(xù)生產幾年到十幾年。生產時,從爐頂(一般爐頂是由料種與料斗組成,現(xiàn)代化高爐是鐘閥爐頂和無料鐘爐頂)不斷地裝入鐵礦石、焦炭、熔劑,從高爐下部的風口吹進熱風(1000~1300℃),噴入油、煤或等燃料。裝入高爐中的鐵礦石,主要是鐵和氧的化合物。
3)前期準備,確定炸瘤方案
對上部爐瘤進行時,應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準備好炸瘤工具,如鋼管、炮泥、廢舊布袋等,然后從下至上進行炸瘤,注意每次炸瘤炮藥用量,防止損壞爐頂設備等。炸瘤應選準突破口而后予以實施,并注意人身安全等,應將瘤根清除。
4)爐況恢復,及時出凈渣鐵
炸瘤之前應加足空焦,炸瘤后也應補充相應的熱量,根據(jù)爐瘤大小確定炸瘤后的操作,及時出凈化瘤后的物質量,防止后續(xù)事故的再發(fā)生;待爐瘤化解完畢后,逐一穩(wěn)定每一項操作參數(shù),而后將爐況完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