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模具表面處理技術通過對壓鑄模具可表面進行嚴謹和合理的技術處理
模具表面處理技術 通過對壓鑄模具可表面進行嚴謹和合理的技術處理,其性能和 壽命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壓鑄模具表面處理技術大體可以分為三個 大類:傳統(tǒng)熱處理工藝改進技術;表面改性技術,如表面激光處理技 術;涂鍍技術。 傳統(tǒng)熱處理工藝改進技術。 傳統(tǒng)的壓鑄模具熱處理工藝是淬 火-回火,所謂的傳統(tǒng)熱處理工藝的改進技術是將淬火-回火與先進 的表面處理工藝相結合。 如NQN(即碳氮共滲-淬火-碳氮共滲復合 強化),模具表面硬度更高,內部強度增加、 滲層硬度梯度合理、 回火 穩(wěn)定性和耐蝕性提高,綜合性能和使用壽命大幅提高。
壓鑄模失效形式有哪些?
壓鑄模失效形式 壓鑄模工作時與高溫的液體金屬接觸,不僅受熱時間長,而且受熱的溫度比鍛模還高,壓鑄有色金屬的溫度300~800℃,壓鑄黑色金屬的溫度達1000℃以上。還承受了很高的壓力30~150MPa,受到反復加熱和冷卻以及金屬液流動的高速沖刷而產(chǎn)生的磨損和腐蝕,并被反復加熱、冷卻,加工環(huán)境較惡劣。據(jù)失效形式統(tǒng)計,用3Cr2W8V作壓鑄模材料,65%是熱疲勞,15%是開裂,6%是磨耗,4%是沖蝕失效。
壓鑄模具設計之分型面的選擇,好的分型面才有好的產(chǎn)品質量 為了加工和組裝成型零件,以及安放嵌件和其他活動型芯,也為了將成型的壓鑄件從模體內取出,必須將模具分割成可以分離的兩部分或幾部分。在合模時,這些分離的部分將成型零件封閉為成型空腔。壓鑄成型后,使它們分離,取出壓鑄件和澆注余料以及清除雜物。這些可以分離部分的相互接觸的表面稱為分型面。 在一般情況下,模具只設一個分型面,即動模部分與定模部分相接觸的表面,這一表面稱為主分型面。但有時由于壓鑄件結構的特殊需要,或使壓鑄件完全脫模的需要,往往增設-一個或多個輔助分型面。
壓鑄模具是用于生產(chǎn)壓鑄件的,根據(jù)壓鑄件的結構特點、使用性能,結合模具加工的工藝性,合理選擇模具的分型面、型腔數(shù)量、壓鑄件的抽芯和推出形式。 壓鑄模具是交壓鑄車間生產(chǎn)的,適應壓鑄生產(chǎn)各項工藝要求,選擇符合壓鑄工藝要求的澆注系統(tǒng),特別是內澆口位置和導向,應使金屬液流動平穩(wěn)、順暢,有序地排出型腔內的氣體,以達到良好的充填效果和避免壓鑄缺陷的產(chǎn)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