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一條“不同尋?!暗牡缆?/p>
詹沫若十歲的時候發(fā)生事故出了事故、因醫(yī)院處理不當而導致截肢,在院期間看到自己沒辦法自理、連走路上洗手間都需要父母在身邊扶著,他覺得自己這一輩子就這樣給毀了。
但從小不服輸的性格讓他每天堅持自己在醫(yī)院走廊里單腿跳著走、剛開始學著放手跳的時候,因身體不平衡、常常會摔倒,經過堅持一個星期后開始慢慢適應了。
出院后回到學校每次下課休息時間看到別的小朋友活潑亂跳的,而他只能靜靜的坐在座位上,也會有同學用異樣的眼光看他、甚至遠離他,慢慢的產生了消極心理,也因此導致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98年次裝上義肢、用義肢走路的時候仿佛又回到了從前 騎單車、踢足球、跑步、打籃球這些之前從不怎么做的運動在他出事之后慢慢喜歡上了。
通過運動讓他找回自信,同時能忘記自己是個“另類” 在別人眼里再也不看出走路有什么區(qū)別!
一場事故卻讓他走上了一條“不尋路”!
令人心碎的力量,活出自己的模樣
謝仁慈或許沒有艾米·穆林斯那么有名。不過沒關系,我相信她們對命運對生活的理解是一致的。
“身殘志堅”是一個用俗用濫的詞。每次看到“謝仁慈們”的故事時,我下意識會屏蔽掉“身殘志堅”的詞匯,我更愿意看到他們在與命運的和解中挖掘可能的潛力。就像艾米·穆林斯說的,“面對逆境時不要一味地去克服,坦然面對、接受”,在這種認知基礎上,再繼續(xù)強大。
“和解”并不是屈服,而是意識到命運的不幸?guī)Ыo自己的局限,在這種局限中,繼續(xù)創(chuàng)造美好的可能性。
一個穿短裙露假肢的女孩,活出了自己的模樣。不想成為“勵志偶像”,她只想通過自己的故事告訴世人,不要把“他們”化到“別人”的群體中,要把“他們”看成“我們”。所以,過度贊美,是不是潛意識里已經把殘障群體劃分成“他們”。他們身上,一定蘊藏著令人心碎的力量,那些極盡贊美的話,藏在心里也好。
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懂得,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局限,都被難以言說的事情“殖民”,和解而不妥協,積極行動,相信生活還有美好的可能。這才是講述“謝仁慈們”故事的意義所在。
以下將經常使用的和比較先進的假肢做一簡要的介紹:
(1)裝飾性上肢假肢:這種假肢沒有從事工作和生活自理的功能,主要作用是彌補上肢外觀和維持肢體的平衡主要用于上臂高位截肢和肩關節(jié)離斷、肩胛帶離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