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影響地基的因素
強度及穩(wěn)定性;壓縮與不均勻沉降;地下水流失、潛蝕和管涌、液化;失穩(wěn)和震陷
(二)地基處理的方法
局部地基處理;軟土地基加固
地基處理的原則
將局部軟弱層/硬物盡可能挖除,回填與天然土壓縮性相近的材料,分層夯實;處理后的地基應保證建筑物各部位沉降量趨于一致(均勻),以減少地基的不均勻下沉。
振沖地基的施工要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施工前先在現(xiàn)場進行振沖試驗,以確定成孔合適的水壓、水量、成孔速度、填料方法、達到土體密實時的密實電流值、境料量和留振時間。
(2)振沖前,按設計定出沖孔中心位置、編號。
(3)啟動水泵和振沖器,使振沖器沉入土中。每沉入0.5~1.0 m,宜留振5~10 s進行擴孔,待孔內(nèi)泥漿溢出時再繼續(xù)沉入。當下沉達到設計深度時,振沖器應在孔底適當停留并減小射水壓力,以便排除泥漿進行清孔?;蛟谡承酝恋鼗谐煽?,在孔中填入碎石制成一根根的樁體,這樣的樁體和原來的土構成復合地基。成孔也可采用將振沖器以1~2 m/min的速度連續(xù)沉至設計深度以上0.3~0.5 m時,將振沖器往上提到孔口,再同法沉至孔底。如此往復1~2次,使孔內(nèi)泥漿變稀,排泥清孔1~2min后,將振沖器提出。
(4)填料和振密方法,一般采取成孔后,將振沖器提出孔口,從孔口往下填料,然后再下降振沖器至填料中進行振密(如圖2-2),待密實電流達到規(guī)定的數(shù)值,將振沖器提出孔口。如此自下而上反復進行直至孔口,成樁操作即告完成。
(5)振沖樁施工時樁頂部約1 m范圍內(nèi)的樁體密實度難以保證,一般應予挖除,另做地基,或用振動碾壓使之壓實。
(6)冬期施工應將表層凍土破碎后成孔。每班施工完畢后應將供水管和振沖器水管內(nèi)積水排凈,以免凍1結影響施工。
地基處理方法的具體選用,應從地基條件、處理的指標及范圍、工程費用、工程進度及材料來源、當?shù)丨h(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考慮。
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有:換填墊層法、強夯法、砂石樁法、振沖法、水泥土攪拌法、高壓噴射注漿法、預壓法、夯實水泥土樁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樁法、石灰樁法、灰土擠密樁法和土擠密樁法、柱錘沖擴樁法、單液硅化法和堿液法等。
1、換填墊層法
適用于淺層軟弱地基及不均勻地基的處理。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沉降量,加速軟弱土層的排水固結,防止凍脹和消除膨脹土的脹縮。
2、強夯法
適用于處理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的粉土與粘性土、濕陷性黃土、雜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強夯置換法適用于高飽和度的粉土,軟-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對變形控制不嚴的工程,在設計前必須通過現(xiàn)場試驗確定其適用性和處理效果。對于范圍和深度較大的軟土坑,由于回填材料與天然地基密實度相差較大,會造成基礎不均勻下沉,所以還要考慮加強上部結構的強度,以抵抗地基不均勻沉降而引起的內(nèi)力。強夯法和強夯置換法主要用來提高土的強度,減少壓縮性,改善土體抵抗振動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濕陷性。對飽和粘性土宜結合堆載預壓法和垂直排水法使用。
3、砂石樁法
適用于擠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雜填土等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和降低壓縮性,也可用于處理可液化地基。對飽和粘土地基上變形控制不嚴的工程也可采用砂石樁置換處理,使砂石樁與軟粘土構成復合地基,加速軟土的排水固結,提高地基承載力。
4、振沖法
分加填料和不加填料兩種。加填料的通常稱為振沖碎石樁法。振沖法適用于處理砂土、粉土、粉質粘土、素填土和雜填土等地基。最后下沉量系指最后二擊平均每擊土面的夯沉量,對黏土和濕陷性黃土取10~20mm。對于處理不排水抗剪強度不小于20kPa的粘性土和飽和黃土地基,應在施工前通過現(xiàn)場試驗確定其適用性。不加填料振沖加密適用于處理粘粒含量不大于10%的中、粗砂地基。振沖碎石樁主要用來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少地基沉降量,還可用來提高土坡的抗滑穩(wěn)定性或提高土體的抗剪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