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1931年9月開工,橋南端增建半園形防波堤,堤上新建一座中國民族傳統(tǒng)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名'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圓形亭柱。在古代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在大江上建造這樣的大橋,其難度是超乎人們想象的,故潮州民間便流傳許多“仙佛造橋”的傳說。閣內為二層圓球形廳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可回旋登上二樓。1933年4月,全部工程竣工。
飛閣回瀾'回瀾閣'匾額上的3個字是由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這個匾額在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期間被掠往日本,新中國成立后許多人到日本尋找這塊牌匾,都沒有找到。當前'回瀾閣'三字為著1名書法家舒同所寫。
同棧橋在一條南北直線上的這條路是中山路,它是青島中山路市一條老商業(yè)街,有著100多年的歷史。德國占領青島后, 為了在后海修建深水碼頭,于1899年開辟了一條南北連接的道路,這便是中山路的雛形。據后人考證,當時浮橋是稀貴之物,周代禮制規(guī)定,只有“天子”一人才能使用,用畢就要立即撤除。德縣路以南是德國人居住區(qū),命名為'斐迭里街',德縣路以北是中國人居住區(qū),稱為大馬路,1922年,兩條路合并在一起,命名為山東路。1929年,為紀念孫1中山先生,又改名為中山路。中山路全長1300多米,63座建筑,160多家商場,同時它還是國家確定的全國100個文明示范點之一。
名詞定義1、堤岸:鋼筋混泥土澆注、砌石或其它結構方式施工,活動梯連接處預埋鋼結構鉸鏈裝置。2、鋼結構活動梯:主要結構采用熱軋槽鋼,扶手用方鋼管或圓鋼管鏈接,增加受載力,梯面鋪設防腐模板。青島棧橋位于游人如織的青島中山路南端,橋身從海岸探入如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顒犹菖c堤岸采用鉸鏈連接,活動梯與浮碼頭采用活動滑輪接觸,滑輪受力區(qū)鋪設鋼板,加強浮碼頭鋼結構骨架,增加受力面積。
碼頭類別編輯鋼結構鋼結構游艇碼頭是目前1流行的碼頭,一般鋼游艇碼頭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塑料浮箱 熱鍍鋅鋼結構 防腐松木面板 引橋 其它部件。而在膠澳建造的每座建筑也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大鐵碼頭就是專1供"下雷輪船"裝卸水1雷、上煤運械而建造的海1軍專用碼頭。 二、塑料浮箱 熱鍍鋅鋼結構 塑木面板 引橋 其它部件。 三、塑料浮箱 熱鍍鋅鋼結構 硬木面板 引橋 其它部件。